中医健身学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赵金娜体育艺术学院前言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是研究人的形态、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对于人体疾病的防、治与早期人们的养生健身有很大联系。可以说中医健身学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中医对“健身”的阐述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比较全面的论述到健身问题,在当时又称为“道生”、“摄生”、“养性”、“养生”等。古代是用“养生”一词来描述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方式以求能够达到健康无病、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又称摄生,就是保养生命,养就是扶正祛邪,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涉及许多方面,东晋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就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传统健身功法的发展渊源(一)导引的起源(早期)1.导引健身法最早起源于“舞”2.导引的形式3.导引术士和专著的出现4.导气进一步的发展(二)导引进一步的发展和“五禽戏”的诞生(隋代《诸病源候论》;三国华佗)(三)八段锦的出现和流行(宋代)(四)《易筋经》和太极拳的出现(明清时期)(一)导引的起源(早期)1.导引健身法的起源根据我国古籍记载,远在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当时有一个称阴康氏的部落,由于天常阴雨,而水道又淤塞不畅,居民经常住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使人体气血淤滞,筋骨萎缩,腿脚发肿,活动困难,于是有人便创编一种“舞”,通过“舞”来宣导气血,通利关节,消除腿脚肿痛之疾。这种用于治疗由于潮湿而引起的“筋骨瑟缩”“腿肿”的“舞”其实就是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即本源。《吕氏春秋》中写道:“昔殷康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中医学中对导引的记载在《皇帝内经》中有类似的记载。古代中原地区,地势低平潮湿,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多得“萎厥寒热”之病,便采用“导引按跷”来治疗,这里所说的“导引”,即摇摆筋骨,活动肢节,所说的“按”,即抑按皮肉,自我按摩。“跷”意为捷举手足,亦似舞蹈动作。通过伸引手足,活动身体,使身体气血调畅。2导引的形式、分类及三要素“导引”一语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刻意》篇:“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它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集中和运用等锻炼方法,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技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有保健强身、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1)导引的形式导引主要有导气和引体两种形式,后世一般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做动作的同时结合呼吸吐纳。“引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运动肢体。即:“熊经鸟伸”我们可看出“熊经鸟伸”就是模仿动物的姿势形态进行的导引,“导气”是配合肢体运动进行呼吸吐纳,调节体内气血运行;即“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当时把“行气”称之为“吹呴呼吸”。(2)导引的分类现代导引按照锻炼的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可分成三大类:以调息、调心为主,身体姿势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不断加强意念对自身的控制能力来养生治病的,归为静功;以调身、调息为主,增强身体姿势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通过姿势和呼吸的调整来养生治病的,归为动功;运用自身按摩、拍击等锻炼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进健康的,归为保健功。导引的动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仿生”动作为主体的五禽戏系统,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第二类是结合医疗保健需要而设计的八段锦系统,以八段锦为代表。第三类是以强身壮力为主的易筋经系统,以易筋经十二式为代表。(3)导引的三要素导引锻炼,就是选择坐、卧、站等姿势,结合意念的集中和各种呼吸方法的锻炼,以达到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姿势的选择即为“调身”;意念的集中即为“调心”;呼吸的锻炼即为“调息”。此“三调”构成了导引锻炼的三要素。所以任何一个导引锻炼的功种,都是根据特定的锻炼目的,选择所需的“三调”操作内容,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3.导引术士和专著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招揽人才,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出现专门从事于导引的术士和致力于养形的人物,在当时称为“神仙家”,在中国古文学专著《说文解字》中对“仙”字解释为:“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也就是隐居山林,专门从事养生的人。在《汉书·艺文志》记载:“神仙家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一些帝王和贵族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因此导引健身法在秦汉,特别是西汉时期,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从而促进了导引术式的发展,这一时期导引专著也大量出现。①《皇帝内经》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医书《皇帝内经》中已多次提到采用导引治病。《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其病多萎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血气形志》中说:“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熨,药熨,引,导引)”《皇帝内经》还把导引、行气等方术列入养生之道,《素问·上古通天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术数”,即包括导引、按跷、吐纳等法。”②《却谷食气》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帛书中,发现两篇导引专著,《却谷食气》和《导引图》。《却谷食气》所讲述的是导引行气,其中记载:“食气者为呵吹,则以始卧与始兴。凡呵,中息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推之。”这是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行气的要求,还有规定了五种气候下不宜做行气功。③《导引图》《导引图》是在帛书上有人体各种运动的44个导引术式图像。姿势多种多样,有闭目静坐的,有双手抱头的,有收腹下蹲的,有弯腰打躬的,有屈膝下按的,还有几个持器械运动的,有的动作并注有名称和作用。如有些图像注明“引聋”、“引膝痛”等字样,表明这些导引术用于治病的。有些图像注明“熊经”、“鸟伸”、“猿呼”、“龙登”等字样,这是模仿动物自然动作的导引式。有一图注明“仰呼”,为一男子,直立,向前仰胸,两臂举向前上方,作深呼吸运动。《马王堆导引图》《马王堆导引图》中的术势1、健身与治病结合。2、即有摹仿动物形态的运动,又有使用事物的运动。3、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4、各种图像是独立的,表明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成套术式。5、不仅在宫廷开展,而且贫民百姓中流传。4.导气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到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的静功“六字气诀”。即通过“嘘、呵、呼、口四、吹、嘻”六个字进行行气吐纳。六个字分别对人体的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进行全面的调理,使人体各脏腑机能趋于平衡和协调一致。⑴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六字诀的配属嘘(肝)、呵(心)、呼(脾)、呬(肺)、吹(肾)、嘻(三焦)六个字分别对人体的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进行全面的调理,使人体各脏腑机能趋于平衡和协调一致。⑵气功发展到现在的气功,其呼吸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如胸式呼吸法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效果较好,腹式呼吸法与停闭呼吸法则对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较好,口鼻呼吸法则对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较好。此外还有小周天呼吸法、浅呼吸法、胎息法等等。并且运用辨证施治,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导气健身的发展,从原始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到现在的气功,“行气”的运用已非常丰富,并且功效显著。(二)导引进一步的发展和“五禽戏”的诞生1随着导引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治病的导引即“祛病导引”。2三国时期“五禽戏”的诞生。1祛病导引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养生导引法的选用可算是祛病导引的最高成就。后由清人廖平把这些养生导引法辑成专书,命名为《巣氏宣导法》。据统计,《诸病源候论》中治疗一百一十种病候共录二百八十九条导引法,其中有调神内容的计五十九候九十七条;有调息内容的共六十七候一百二十六条;有调身内容的共七十候一百六十条。可见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而且病候不同,导引术式也不同,各病候使用的术式重复极少,有一候一势,有一候多式,术式中既有调身的方法,又有调息的方法,深受医家的重视和应用。成为中国导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2五禽戏的诞生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家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单个术式导引,创编出著名的“五禽戏”健身导引法。五禽戏是华佗模仿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创编而成的,整套动作形象、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强壮身体和医疗保健作用。它体现了华佗“人体要活动,但要适宜”的健身防病的理论。五禽戏能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血脉流通,脾胃健运。《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华佗对他的徒弟吴普说:人体应该活动,只不过活动的要适当,不能过度。人体只有活动才能加速谷食消化,血脉流通,不易生病,就像“户枢不朽”一样,活动关节,以延年益寿。我也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创编了一套“五禽戏”,当作导引健身法,用于消除疾病和强健身体。只要身体感到不舒服,作一种动物的戏玩活动,使身体微微出汗,再使用些爽身粉,身体便会感到轻便,肚中便感到饥饿,想食东西。吴普按照华佗所授的五禽戏去做了,最后活到九十余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坚”。(陈寿:《三国志·华传》)五禽戏图“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廘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缩二臂各七也”。华佗的五禽戏,对后来武术象形拳,如猴拳、螳螂拳、蛇拳等中的某些象形动作,影响很大,如在武术的形意拳中取了龙的搜骨之法、虎的扑战之勇、猴的纵身之灵、鹰的捉拿之精,蛇的拨草之巧、燕的取水之能、马的奔腾之势等等十二种动物的形态溶入演练之中,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是把单个仿生导引式,如《庄子·刻意》中所说的“熊经鸟伸”以及《导引图》中所说的熊经、鸟伸、猿阘、鸱视、虎顾等,加以提炼,连成套。导引健身术式从单个发展到成套即套路式,是一种质的飞跃,因为成套术式更能使人用于全面的锻炼身体,也易于传播和流行。(三)八段锦的出现和流行八段锦最早见于宋人洪迈所编的《夷坚志》到宋代,导引健身法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和术式体系,一些养生家把繁琐且不易掌握和运用的导引术进行简化,创编出了八段锦,八段锦分为八段简单易行,且顾及全身各个部分,前后连贯且可以反复练习。并且动作规范化、程序化、歌诀化,易于记忆。八段锦这种形式以后有了迅速发展,又出现了“四段锦”、“六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段锦”等等,形成了一个八段锦系统。成为导引法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八段锦对相应脏腑经络有较好的作用,长期练习有调理脾胃、理三焦、祛心火、固肾腰等作用。能起到全面健身的作用。深受人们的欢迎。八段锦八式分别是:①两手托天理三焦②左右开弓似射雕③调理脾胃须单举④五老七伤向后瞧⑤摇头摆尾祛心火⑥两手攀足固肾腰⑦攥拳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