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研究一、“冷战”爆发的背景二、冷战的开端三、冷战的表现和进程四、冷战的结束及其评价五、冷战研究状况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了冷战阶段。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历史发展的事件都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那么什么是冷战、冷战为什么会爆发、冷战的过程如何演进、冷战的性质如何、我们如何评价冷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冷战”的定义:“冷战”与热战相对应。它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争斗和较量。冷战是二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背景。“冷战”的具体表现形式: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冷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二战结束之后形成的新的力量布局重新洗牌的结果,具体表现是:一、“冷战”爆发的背景美国独占鳌头苏联空前强大欧洲力量衰落1、美国独占鳌头美国在战后实力膨胀,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成立北约,控制西欧,在东亚通过一系列的双边条约体系控制东亚各国。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科技上:水平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美国的影响力可达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波斯湾、南太洋、中太平洋和几乎整个拉丁美洲,成为世界上头号霸权国家。2、苏联空前强大二战后苏联成为具有全球份量的超级大国,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队战斗力空前高涨。二战中由于苏联出兵东欧打击纳粹德国军事力量,因此其势力深入到中东欧地区,苏联军队占领东欧期间,培植当地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使得东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冲破苏联一国,开始发展壮大。苏联的优势还在于当时的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强大的吸引力,苏联占据舆论的优势地位,对美国的扩张政策针锋相对。3、欧洲力量衰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欧洲的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世界重心开始向非欧洲的侧翼地区转移,美国和苏联取代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如下:(1)德国的分裂与衰弱。(2)英国赢得了战争,但失去了帝国。(3)法国元气大伤,国际影响力下降。冷战是一个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冷战的形成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一般被认为是冷战的前奏,是英美两国向世界发出的一种暗示。一年之后,杜鲁门总统要求援助希腊、土耳其抗击国内共产主义的影响,这在历史上被称作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而随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则被认为是冷战全面扩大的标志。二、冷战的开端1、冷战的前奏: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做了《和平砥柱》的演讲,该演讲被称为富尔顿演说,又名铁幕演说。丘吉尔讲:“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名城以及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实力范围之内”。2、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30日之前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3、美苏冷战全面扩大的标志: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主张美国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马歇尔计划三、冷战的表现和进程1、第一次柏林危机2、第二次柏林危机3、古巴导弹危机4、北约和华约组织1、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对美苏两国的第一次正面考验。随着冷战的开始和加深,美国和苏联在对德问题上矛盾不断深化,1948年6月21日,美国、英国、法国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对于西方背着苏联搞币值改革,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发行“D”记马克。针对西方国家企图分裂德国的事实,苏联于1948年6月24日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交通。针对苏联的陆路封锁措施,美国采用空运方式为西柏林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1949年5月12日,美国、英国、法国公布了《占领法》,标志着联邦德国政府机构基本成立。苏联知道封锁柏林已经不能阻止建立联邦德国的进程,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柏林危机结束。1949年9月20日联邦德国宣布成立,10月7日,民主德国宣布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2、第二次柏林危机背景:柏林自1949年分成两部分之后,西柏林由于地位特殊,成了西方进行间谍活动的温床。西方和联邦德国政府为了把西柏林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橱窗,不惜巨额耗资,保持西柏林的繁荣,造成对民主德国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的威胁。西柏林使得东柏林大量居民外逃,引起苏联和民主德国的强烈不满。苏联决心切除西柏林这个“毒瘤”。导火索: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结果:双方互不相让,最终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1961年10月,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柏林墙的建好告终。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从高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进攻性导弹基地。10月24日,美国决定派出航空母舰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同时下令世界各地的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苏联表示将进行最强烈的反击。美、苏进入临战状态。但是,由于苏联自身力量不足,28日,赫鲁晓夫复信肯尼迪,表示已下令撤除苏联在古巴的核武器。11月8日到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全部42枚导弹,并接受美国的检查,苏联还撤走部署在古巴的轰炸机,20日美国解除了隔离。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占上风结束,但却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3、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对抗的产物,是美国意志控制下的西方与苏联意志控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集团性对抗。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联合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约的目的是美国联合欧洲力量与苏联对抗,北约的章程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北约的初始成员国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和英国等11国。北约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4、北约和华约组织华约的全称是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总部所在地是莫斯科,华约的目的是对抗北约,同时便于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初始成员有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着20世纪90年来冷战的结束,1991年华约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发表辞职电视讲话,克林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降下,代之以俄罗斯的三色旗。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评价:美苏争霸是二战之后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战争是人类最为痛苦的记忆。美苏争霸,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际间的关系。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四、冷战的结束及其评价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必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五、冷战研究状况1、冷战的起源2、冷战的性性质1、冷战起源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谁对冷战的起源负责”来划分,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学者所采取的立场划分。根据“谁对冷战的起源负责”可以划分为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责任论、体系综合作用论等。根据研究时间和学者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后后修正派。冷战起源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谁对冷战的起源负责”来划分,据此可以划分为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责任论、体系综合作用论等。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研究时间和学者划分,据此可以划分为传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后后修正派。冷战的性质研究冷战,我们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冷战的性质。显然,这主要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关于冷战的性质,主要有以下的理解:(1)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两大政治阵营之间的斗争,这一认识的特点是关注冷战的非物质因素,从观念的角度来判断冷战性质。(2)冷战的性质是权力的斗争,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或者说意识形态较量只是从属于权力斗争的。(3)冷战是海权国家(美国)和陆权国家(苏联)之间的斗争。这是地缘政治学派对冷战的认知。冷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以上从观念文化角度和实力利益角度的分析是分析冷战性质的一个基本思路。本课教学活动讨论题: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参考资料:1、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3、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