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考古学概论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史前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文化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直立人/猿人阶段):(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1.元谋人及其文化:早期直立人。1965年在于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是两颗上内侧门齿,为一个成年人材料。1973年发掘,于地层中出土三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另外还在化石层中发现大量炭屑,是否为元谋人用火遗迹,还需继续研究。2.西侯度文化: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1961和62先后进行两次发掘;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文化遗存有石器、烧骨和带切痕的鹿角;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器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等;带切痕的鹿角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制作骨器。【三棱大尖状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传统性工具,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形似西方同期的“手斧”,一般个体较为粗大,多由大石片单向加工而成。三棱三面,庄严对称,使用功能和艺术兼备。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山西芮城匼(kē)河、襄汾丁村等,都发现过这种石器,其时代以西侯度为最早。由于在丁村遗址首次发现三棱大尖状器,故又将其称为“丁村尖状器”贾兰坡教授称其为匼河—丁村文化系统的代表石器,并认为此类器物是确定这种文化系统的重要依据。】3.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位于河北阳原县大洼乡官亭村;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00万年。两个遗址出土的石器基本是小型的;东谷坨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在类型和打制方法上与时代稍晚的北京猿人文化很接近;有人认为北京猿人的时期文化是由东谷坨发展而来的。(二)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文化遗存:1.蓝田人及其文化: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应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而另将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古地断代年代,一为距今约100万年,一为距今约80-70万年;陈家窝的断代,一为距今65万年,一为距今50万年。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了一批石器,并发现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猿人化石。蓝田猿人的头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中头骨高度最小的一个。石器类型有“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等,最具特色的是三棱大尖状器;表明蓝田猿人文化同匼河、三门峡和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间都有联系。2.北京人及其文化:该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不仅以发现大量猿人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且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存的数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发现北京人化石的地点编号为周口店第1地点,1921年发现,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迄今共发现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左右的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文化年代,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30-20万年。北京猿人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以小型石器为主要成分的北京猿人石器,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猿人不但会用火,而且有一定的控制火、管理火的能力。【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贾兰坡在《山西峙峪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出,即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其中之一是一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匼河-丁村系”或“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另一个系统是以不规则小石片制作的各种刮削器、雕刻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并且认为峙峪文化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发展到细石器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1.大荔人及其文化: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发现,大约距今10余万年;化石为一近30岁的男性头骨,保存完好,但无下颌骨伴存;大荔人体质特征介于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出土文化遗物只有500多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猿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两者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2.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的交界处,距今约10万年;从化石来看,许家窑人的体质形态一部分像北京猿人,一部分像尼安德特人;出土石制品1.4万余件,以刮削器和石球等数量最多,数量众多的石球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特色;除石球外的石器器形都比较小,加工精细;许家窑文化属于“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中间环节。3.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1954、1976、1977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发掘。丁村人的体质形态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现的石制品中以石片和石核的数量最,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文化几乎遍及整个汾河中下游,分布范围相当广大;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男女分工比较稳定,社会形态已进入氏族制阶段。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4.马坝人与桐梓人:华南地区的早期智人;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有动物化石和石器,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以刮削器数量最多。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5万年)(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有的学者将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两个文化传统:一是以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和山顶洞文化为代表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以水洞沟文化和下川文化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传统(或称“典型细石器文化传统”)。】1.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年代约距今5-3.5万年;是中国境内最早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出土的晚期智人化石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并在某些特征上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后裴文中进一步将其阐述为“河套人”;另出有细小石器。2.峙峪文化: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二级阶地上,1963年发现;年代为距今2.9-2.8万年;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时期很少,砍砸器罕见;峙峪文化已开始使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细石器;该文化是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两大传统之一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峙峪文化向后发展形成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发达的细石器文化。3.下川文化: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乡所在地的下川盆地,年代距今约2.4-1.6万年。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石器;粗大石器中,磨盘器形与新石器时代磨制谷物的磨盘有明显的区别。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细石器工艺的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4.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顶部,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作了系统地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有石器、骨器及装饰品,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墓葬。山顶洞人骨化石从形态方面观察,许多特征都和蒙古人种相近;出土石器数量很少,也不典型,种类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两极石片;发现1件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知道缝纫;另外,从山顶洞人制造各种骨角器和装饰品的工艺水平来看,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钻孔、磨制和切割等新技术。山顶洞的下室是山顶洞人的公共墓地,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二)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西八间房地点:辽宁省凌源县西八间房地点位于大凌河右岸,出土石制品49件,器形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琢背小刀”,其中以刮削器的数量最多,而“琢背小刀”是华北地区下川文化中的典型器物。2.小孤山遗址: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千余件,以及骨针、鱼叉和装饰品,还发现用火遗迹;骨鱼叉上有倒刺,这是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标本;骨针比山顶洞的更佳;装饰品用兽牙制成,在牙根部钻孔,制作方法、式样与山顶洞人相似。(三)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猫猫洞遗址:贵州省兴义县的一处岩厦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14000年左右;石片主要是用锐棱砸击法产生,锐棱砸击法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打击石片的方法;骨角器有骨锥、骨刀和角铲,角铲是一种挖掘工具,它的出现可能说明农业已经萌芽。2.富林遗址:四川省汉源县;在文化层中发现5000多件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石片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产生;石器的形体都很小,长度很少超过30毫米,这是富林文化的一个特色。【柳江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与人类化石一起发现的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部分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柳江人的全部化石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股骨,还有髋骨、骶骨和椎骨属于蒙古人种;柳江人所处地质时代早于山顶洞人和资阳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石器时代:1866年由威斯特罗首先提出,以满足当时考古学上惯用的三段分期法;到20世纪30年代,确认欧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石器时代”,包括以下内涵:从时代上讲,始于全新世初期,结束于农业出现前;绝大多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联;石器方面的特征是,石斧制作技术的改进,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形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使用;经济生活则以狩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尚未出现。】一、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1.老官台文化:又称“北首岭下层类型”或“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陕西的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可分为早、晚期,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属于老官台文化早期,北首岭下层属于老官台文化晚期。老官台文化是一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期的文化遗存;该文化的特点是,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内涵也比较贫乏;房屋发现的比较少,墓葬也不多,生产工具比较原始,有骨器、陶器和石器等种类,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陶器以夹细砂的红陶和褐陶为主。2.仰韶文化:首先于1921年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年代为距今6100-4400年,大约延续1700年。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处在母系制的繁荣阶段,到了中晚期开始向父系制过渡。(1)半坡类型: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器皆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多圜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为平地建起。(2)史家类型:生产工具较半坡类型有所进步;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增多,出现了少量的穿孔石器;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制作多用泥条盘筑和捏塑,出现慢轮修整口沿;彩陶兼具半坡类型彩纹的直线、三角和鱼纹特征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弧线、三角及鸟纹的特征。窖穴发现的较多;墓葬多为多人二次合葬。(3)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庙底沟类型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的极少,通体磨光的石器数量增加;陶器以细泥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灰陶,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彩绘均饰于陶器的外壁,无内彩。庙底沟类型的房屋除半地穴式外,已有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窖穴绝大多是为口小底大的袋装窖穴;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发现瓮棺葬。(4)西王村类型: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以石器为主;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大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进步,其中穿孔石刀和石镰是新出现的器形;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制法以手制为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