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9.什么是规律?答: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二章1.认识的本质及基本规律。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相互渗透和互相包含。第二,辩证转化。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独立性。2.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的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意义: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水平。意义:积极稳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5.阶级斗争的根源及直接动力。答:根源: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直接动力:阶级对立社会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4)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会产生消极后果。(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社会制度)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如何正确评价个人或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在分析和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反应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第四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答:(1)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2)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3.生产商品矛盾的二重性。答: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4.马克思价值论的意义。答: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6.劳动力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答:(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7.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值。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8.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答: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运动。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阶段: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循环。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9.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特点。答: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力强。爆发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程度,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10.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五章1.什么是垄断?垄断条件下竞争特点?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经济全球化的的表现?原因?两种后果?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积极: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变化;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其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答: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局限性: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