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山川相缪9、举匏尊以相属。10、自余为僇人。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顺流而东。5、卧而梦。6、故为之文以志。7、外与天际。(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日与其徒上高山。6、四望如一。•(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2、吾未见其明也。3、萦青缭白。4、自远而至。5、穷山之高而止。(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2、穷回溪。3、穷山之高而止。•(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2、泣孤舟之嫠妇。•(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2、而耻学于师。3、孔子师郯子。4、侣鱼虾而友糜鹿。5、始指异之。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2、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7、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8、今之众人。古义:今义:9、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今义:•11、白露横江。古义:今义:•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今义: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1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⑸惑而不从师。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⒀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⑵吾尝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⑷顺风而呼。⑸则群聚而笑之。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⑴蟹六跪而二螯。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⑶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⑶吾从而师之。•⑷择师而教之。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⑺卧而梦。⑻觉而起,起而归。⑼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之•1、代词。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⑹郯子之徒。(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⑵彼童子之师。(的)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善假于物也。()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而耻学于师。()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9、月出于东山之上。()10、徘徊于斗牛之间。()11、于是饮酒乐甚。()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3、渔樵于江渚之上。()14、寄蜉蝣于天地。()15、托遗响于悲风。()(五)乎•1、介词,相当于“于”。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2、语气助词•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⑶郁乎苍苍。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六)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七)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吾从而师之。()4、吾师道也。()•(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三)穷1、穷回溪。()2、穷山之高而止。()3、而不知其所穷。()•(四)绝1、而绝江河。()2、不绝如缕。()•(五)梦1、卧而梦。()2、梦亦同趣。()•(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始指异之。()3、游于是乎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余嘉其能行古道。()•(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十二)东1、东望武昌。()2、顺流而东也。()•(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2、何为其然也?()•(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十五)异1、始指异之。()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十七)为1、余自为僇人。()2、故为之文以志。()3、輮以为轮。()(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十九)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是岁,元和四年也。(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4、吾从(之)而师之。5、始指(之)异之。(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而耻学于师。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相与枕藉乎舟中。•(四)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为其然也?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主谓倒装。1、渺渺兮予怀。•(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八)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今安在哉?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