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一、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三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水》这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蒸发的概念和水蒸发的特征。其中蒸发概念(现象)和蒸发的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观察总结影响水蒸发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蒸发”的概念。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观察、体验、实验,分析蒸发现象,得出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结论。并且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一个典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描述的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滴瓶、清水、酒精、纱布团(数量各一),温度计、玻璃片(数量各两),木夹子、酒精灯、火柴、扇子(数量各三)。学生准备:清水、纱布团、玻璃片两片、滴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导入介绍新朋友:水画观察。【让学生们亲身观察,感受探究的乐趣。】(二)主体探究学生活动一:写字游戏(5分钟)1、用湿布在桌面上写一个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2、师生交流观察现象,揭示课题。3、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4、什么叫蒸发?5、其它的液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吗?(比如:酒精、汽油……)【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二:体验蒸发过程中要吸热。(10分钟)指导学生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体验感觉。【通过动手实验、体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1、交流体验到的感觉,分析原因。2、师范写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案。3、老师演示蒸发吸热的对比实验。4、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蒸发要吸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学生活动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5分钟)平时(晾衣服)的时候,你通常用哪些办法使它们干得快一些呢?【通过学生运用刚才学习到得知识解释生活中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蒸发时要吸热。】1、(老师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用滴管滴上同样多的水后,)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一块玻璃片上的水比另一块玻璃片上的水蒸发得快?2、课件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3、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4、交流实验方案。5、强调使用酒精灯加热的对比实验。6、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现象。7、汇报实验结果。8、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9、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三)应用创新(7分钟)1、运用蒸发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件图片1、2)【用图片讲解让干燥的知识变生动。】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1)、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哪些办法?(1)将粮食放在阳光下照射。(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3)将粮食摊开。(4)用薄膜盖住粮食。2)、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1)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2)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3、回到课题的背景,运用蒸发知识创新设计解决干旱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在常温下吸热蒸发:水→水蒸气(液态)(气态)2、水沸腾了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二、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三、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四、教学过程:一、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2、能听到什么?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教师演示实验:(1)组装器材。(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4)安全提示。2、学生分组实验:(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3)具体操作方法: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2)水沸腾后,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吗?(3)我们看见了哪些现象?3、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1)温度计上的100℃是怎样规定的?(2)你知道水变成气体后,它的体积有什么变化?(3)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吗?(4)你能区分蒸发和沸腾吗?4、小结:水在100℃时会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再发生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体积会大大增加。3、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二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二、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三、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冰块)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3.观察冰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4.比较水与冰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冰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提出问题水还会变成冰吗?你认为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2.学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提示。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固态?3.总结4、冰融化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二、【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三、【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四、【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五、【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度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加快冰的融化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三、拓展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冰(固态)水(液态)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熔化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三、【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四、【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