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题库一、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D)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E、《五十二病方》2、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其错误者是(C)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金为木之所胜D、火为土之母E、水为土之所胜3、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此种关系又称为(B)A、母来顾子B、子复母仇C、制己所胜D、侮所不胜E、有胜无复4、心的外应在(D)A、胸府B、背部C、颈部D、虚里E、腰部5、生理上与气密切相关的两脏是(D)A、脾与肾B、心与肺C、脾与肝D、肝与肺E、肺与肾6、“胃之关”是指(D)A、脾B、肛门C、幽门D、肾E、贲门7、“四末”是指(D)A、四指B、四趾C、面、巅顶、躯干、四肢D、四肢E、气血津液8、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C)A、脾为后天之本B、脾主升清C、脾主运化D、人以水谷为本E、脾胃为仓廪之官9、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最主要的依据是(D)A、解剖形态的差异B、经脉阴阳属性的不同C、病理表现不同D、功能特点不同E、分布部位不同10、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D)A、肾的纳气功能B、肺的宣降功能C、肺的治节功能D、肺的呼吸功能E、肾的封藏功能11、“人动则血归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是指肝(D)A、维持气血运行B、化生血液C、统摄血液D、储藏血液,调节血量E、推动血行12、肾为封藏之本是指(C)A、肾气与冬气相应B、肾无实而不可泻C、肾精、命火宜潜藏D、肾为胃关司二便E、肾主纳气归于肾13、下列哪项不与气的固摄作用相关(E)A、防止血液逸出B、防止精液外泄C、维持内脏恒定D、防止津液流失E、控制体温14、宗气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C)A、脾肺肾B、脾肝心C、脾胃肺D、脾胃肾E、脾肾肝15、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中主要组成部分(D)A、清气B、卫气C、宗气D、营气E、元气16、下列何种脏腑与津液生成无关(E)A、胃B、脾C、小肠D、大肠E、肺17、《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C)A、肾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8、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是(D)A、泪B、涕C、胃液D、水湿E、关节液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A、别络是络脉较大的分支B、浮络是浮行于浅表的分支C、孙络是络脉最细小的分支D、皮部是筋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E、经筋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20、手阳明大肠经(A)A、接肺经交胃经B、接肝经交胆经C、接心经交小肠经D、接三焦经交肾经E、接胃经交脾经21、任脉的终点是在(A)A、目眶下B、口唇C、目内眦D、胞宫E、会阴22、有分支达于食指末端的经脉是(E)A、心经B、心包经C、小肠经D、大肠经E、肺经23、十二经脉的别络均自何处分出(E)A、胸背部B、头面部C、四肢末端D、肘膝以上E、肘膝以下24、内踝上八寸以下经脉分布正确者是(C)A、肾经在前,膀胱经在后B、肝经在前,肾经在中C、脾经在中,肝经在前D、胃经在前,胆经在中E、肝经在中,脾经在前25、能通过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部位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的是(B)A、奇经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孙络26、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交接的部位在(B)A、四肢末端B、头面C、躯干D、胸腹E、大椎27、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D)A、风与肝应,肝病易动B、风为百病之长C、风性易动,动摇不定D、风性善行E、风性数变28、七情致病,易伤(C)A、心肺肝B、脾肺心C、心肝脾D、肝心肾E、心脾肾29、劳神过度最易伤及的脏腑是(A)A、心脾B、心肝C、肝脾D、心肾E、肝肺30、下列哪种情志异常会导致心血耗伤(C)A、怒B、喜C、思D、惊E、恐31、致病具有“一气一病”特征的邪气是(C)A、风邪B、火邪C、疫气D、暑邪E、燥邪32、中医临床病症的虚实,主要取决于(D)A、气血盛衰B、气机失调C、阴阳盛衰D、正邪消长E、脏腑功能33、阳盛格阴系指何种病理(E)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34、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C)A、气血不和B、邪正盛衰C、阴阳失调D、表里出入E、上下升降3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气虚可导致的病变(A)A、血热B、淤血C、出血D、水肿E、血虚36、“内寒”是指(D)A、寒邪入里B、寒中脾胃C、寒中少阴D、阳虚阴盛E、阴盛伤阳37、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E)A、肺气虚损B、肺阴不足C、气阴不足D、痰浊阻肺E、宣降失常38、“至虚有盛候”是指(D)A、虚中夹实B、阴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瘀血引起崩漏,治疗应选用下列哪项治法(B)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补气摄血D、清热凉血E、热者寒之40、使用损其有余的法则时,应特别注意阴阳的(C)A、互根B、消长C、偏衰D、转化E、平衡41、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A)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42、下列除哪一项外皆属五行之“水”(C)A、五体之骨B、五化之藏C、五志之悲D、六腑之膀胱E、五华之发43、自春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属于(E)A、阴制约阳B、阳制约阴C、阴阳转化D、阴消阳长E、阳消阴长44、脾气上升能维持以下功能,但应除(E)A、水谷精微吸收B、水谷精微输布C、元气充沛D、内脏位置稳定E、血循常道45、血液运行于脉道中,不逸于脉外,主要与下列何脏的作用有关(B)A、心脉B、肝脾C、肝肺D、心肝E、心脾46、下列观点哪个是错误的(C)A、脏泻浊于腑B、腑输精于脏C、腑实者泻脏D、脏病多虚E、腑病多实47、下列哪项不属于肺主治节的范畴(E)A、主持呼吸运动B、调节全身气机C、调理血液运行D、调节津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48、下列哪项不与气的固摄作用相关(E)A、防止血液逸出B、防止精液外泄C、维持内脏恒定D、防止精液流失E、控制体温49、下列哪项不属于先天之气(E)A、元气B、肾气C、原气D、真气E、营气50、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C)A、气能摄血B、气能行血C、血为气之载体D、气能生血E、气为血帅51、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能(C)A、抵御外邪侵犯B、调节机能平衡C、沟通内外,抗邪外出D、传递病邪,反映病变E、载药归经52、足太阴脾经(A)A、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B、在肺中交手太阴肺经C、在小趾交足少阴肾经D、在足二趾交足阳明胃经E、在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53、手太阴肺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的部位在(C)A、足大趾端B、中焦C、肺中D、肝中E、胸中54、劳力过度最易伤的脏气是(A)A、损伤脾气B、损伤肝血C、损伤大小肠D、损伤心脾E、损伤脾胃56、过食肥甘厚味,易于(C)A、阻滞气机B、损伤胃肠C、生痰化热D、营养不良E、寒湿内生57、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E)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58、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气郁化火D、痰热在里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59、素体气虚,外邪入侵而感冒者,应(D)A、虚则补之B、急治其标C、缓治其本D、标本皆治E、先攻后补60、寒因寒用适用于(B)A、真寒假热B、真热假寒C、表寒里热D、寒热错杂E、阳虚内寒二、多选题1、根据五行相生相生规律制定治疗方法有(BCE)A、培土制水B、益火补土C、滋水涵木D、佐金平木E、培土生金2、推动血行的生理功能是(ABD)A、心主血脉B、肝主疏泄C、肾主气化D、肺朝百脉E、脾主统血3、“气为血帅”是指(BDE)A、血能生气B、气能行血C、气由血生D、血由气生E、气能摄血4、从腋下做出的经脉是(ADE)A、手太阴经B、足厥阴经C、足太阴经D、手少阴经E、手厥阴经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ABCDE)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阴经D、任脉E、足厥阴经6、十二经脉中与舌联系密切的有(CD)A、肺经B、大肠经C、脾经D、肾经E、膀胱经7、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ABDE)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外伤病因D、其他病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8、结石的致病特点是(BCDE)A、多发于五脏多发于五脏B、多发于六腑C、易阻滞气机D、发生绞痛E、损伤脉络9、下列属于内生五邪(ABCE)A、湿浊内生B、寒从中生C、火热内生D、暑气内闭E、风气内动10、阴盛格阳的病理机制指(ABCDE)A、阳气极度虚弱B、阳不制阴,阴盛于内C、衰极之阳浮越于外D、阴阳失其维系E、阴盛伤阳,阳气大虚三、填空题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脏一体观,二是形神一体观。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3、阴阳学说中认为阴阳之征兆是水火。阴阳之道路是左右。4、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5、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影响肝是相侮关系,影响肺是母病及子。6、古代养生家将精、气、神称为人身之“三宝”。7、《内经》认为,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即满而不能实。8、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主脉,脾主肌肉。9、血之余为发,由肾脏所主。1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肾为根,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转输之枢纽。11、气与脏腑的关系,其中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12、元气的生成与肾脏关系最密切,通过三焦流行全身。13、津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脏协调合作,但以肾阳的气化作用最为重要。14、元气的化身主要以先天之精基础,其运行的道路是三焦。1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因为气随津脱,治疗水肿时常加用行气药是因为气能行津。16、络脑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17、头痛与经络的关系是,前额头痛属阳明经,头两侧痛属少阳经。18、别络是络脉中的较大分支,合计15条。19、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0、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冲脉,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21、暑邪致病,在大汗的同时,往往因气随津脱而伤津耗气。22、可损伤脉道引起出血的病因有火邪、瘀血和结石。23、易阻滞气机且可随气流行的致病因素是痰饮,其治病病证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做怪之说。24、疾病是机体处于邪气侵害与正气抗邪之间相互斗争的过程。25、不能把脱液看作是简单的失水,而因理解为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的一种复杂的病变。26、阳损及阴是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液生化不足或失于固摄而亏虚。27、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方面。28、扶正不但有留邪之弊,祛邪不当有扶正之弊。29、以“土”为例,其“母”为火,其“所不胜”为木。30、肝主藏血的功能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