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国家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课程综合化: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建构)。由于学生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教师要以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学习发展的基础。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二、世界各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美等国开始反思学科中心(体力主义)体育课程观。第一,在体育正课以外,开设体育选修课一些国家的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普遍表现出运动兴趣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考虑,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采用了选项学习的方式,即在规定的范围内由学生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学习。例如日本、英国;还有的国家在体育主课之外开设体育课选修,例如意大利、芬兰、德国;美国则在高中后两年实行了更为自由的体育课选修制度。第二,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缺乏运动而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关注。例如,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的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健康学校运动”和“健康城市运动”;1997年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再次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学校健康运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加强了包括营养、卫生、远离毒品、安全等内容在内的教育,并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1990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美国学生健康组织还发起了“美国学生健康工程”,并设计了16套不同的课程计划供各校参考选用。第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训练相结合在我国,学生在课余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课余训练或课外体育活动。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则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成绩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善了课程管理体系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特别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和快乐体育的试验三、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问题1979:多数年龄组多数指标(含身高)不如日本同年龄组。1985:形态与机能增长速度较快但平均值低于日本,体形继续向细长型(豆芽型)发展,体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身体素质指标增长不明显,某些指标(耐力、柔韧性)甚至有所下降。1990年:形态与大部分运动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心肺功能与耐力下降。1995年: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体能(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素质全面下降。13~18岁的中学生(2000:1995)柔韧耐力(男l000米女800米)-18厘米男+9.6秒女+12.6秒13~18岁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平均下降2.1次,女生仰卧起坐平均下降1.2次。7-18岁学生75%肺活量继续下降(-17-90ml)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1995200019952000城市男生:5.910.1乡村男生:1.63.7城市女生:3.04.9乡村女生:1.22.47-12岁城男:6.9710.7乡村学生升幅大于城市学生原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怕累无喜欢项目无习惯54.551.350.0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锻炼不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56.750.328.0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66.74%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原因中占第3位)或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第6位),甚至认为不必和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分别占第9和第10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1999(2)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主诉主观原因第一,缺乏兴趣,占30.2%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主诉客观原因第一,缺少时间,占53.8%;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第三,精力不足,占29.8%;第四,缺乏经费,占16.8%;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6.83%)!陈智寿等,20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结论:现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情意感受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三、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的第三稿。■2007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各学科《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广泛搜集了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上关于《标准》意见反馈的大量信息;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之后,字斟句酌地对《标准》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2008年5月,基本完成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最终讨论和确定了《标准》。(一)《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调查结果来看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得到大多数学生和体育教师拥护的。因此,修订中必须继续坚持《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框架结构。1.坚持《标准》是法规性的指导性文件(性质)■《标准》是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带有法规性的指导性文件,既符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也符合我国各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顺应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标准》是依法制定的带有规定性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和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全体中小学生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