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创新[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中国;全球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基础缘故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期性、实践性、批驳性、开放性、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不停开拓自身生长的新田地。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及全球化背景下两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群众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积累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和结论;是必须把握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而不是实际的路线和政策。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对解决当时当地实际问题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这些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中国在不断地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现有的任务完成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是又要求创造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新的理论,以自觉完成所面临的新任务。这样,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便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以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实际运用中,即在回答时代进步和各国革命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这样,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创新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间,我们的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推动下,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我国如何展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例如,提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拥护社会主义的一面,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本来属于对抗性质的矛盾,但可以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第一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创立了经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逐步把农民引向集体化道路的经验,和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第二次是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当时我国刚刚从过渡时期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这就要求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取得了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例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其中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和情况与过去根本不同,它们之间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关系,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争取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等重大战略关系,要尊重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实行全国一盘棋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工农业同时并举和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外国的长处和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的方针等等。第三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推动了我们党持续不断地自觉进行重大理论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的重大历史转折,当时既要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引向正确的道路,又要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尖锐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极大地推动了理论创新的发展。经过三十年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宗教理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和平发展道路与对外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回顾六十年的理论创新,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理论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过去人们常讲时势造英雄,同样时势也催生新的理论。理论是对时代和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只有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论判断,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对实践产生指导或先导的作用。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处在资本主义时代,但由于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此把握时代的前进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时代和社会要求判断发生失误,理论创新就会根本走偏方向,得出与历史前进背离的结论,就不但不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反而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例如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要求是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党的八大对此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但在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我们改变了这个正确的判断,提出我国今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防止出修正主义。于是根据这种错误的判断,围绕如何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进行理论探索,虽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但由于对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判断的根本失误,这些所谓的创新理论被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重视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和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现实而产生,为现实而存在,随现实而发展。不能面对现实的理论,不能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会逐渐丧失其生命力。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漠视的趋势已从经济领域开始向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渗透、扩张,而且其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空前的繁杂,解决问题的要求也空前的紧迫。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速度的时代,有人形象地形容道:我们已经从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演进到了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确高效地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为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当今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能预料到的,这就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向现实,对由这些新变化引起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解决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新课题要有新思路、新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也要与时俱进:1.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及前沿动态,在发展中充实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建立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方式,制定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思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手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应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新视野。比如,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方式问题,全球化理论与世界文明观问题,全球化实践及其效应问题,全球化条件下的价值观及价值评价问题,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思维问题,等等。认真研究上述重大课题,必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并形成若干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必须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政治的兼容性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构成当今世界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格局。国与国之间的区别、对立乃至冲突是绝对的,它们之间的依赖、同一则是相对的。无庸置疑,一味地强调国家的特殊性,自我封闭,是违背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的,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但是,只看到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需要甚至一定程度的依赖,只强调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不惜放弃国家政治主权和文化传统,最终也只能落得变成发达国家附庸从而被经济全球化潮流所淹没的下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扩大为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这种全球化并不等于“美国化”或者“西方化”。当然,经济上处于主动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必然会将自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甚至强行输入不发达国家,使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国。这种趋势必然加剧各个国家不同政治制度和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正确地认识并解决这些影响十分深远且又错综复杂的新问题,不仅要抓住蕴含在这些问题中的根本矛盾,而且还要顾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所以,正确认识、科学评价和大胆吸取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就成为这一时代的客观要求。3.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教育,同时不仅要研究对学生的教育,还要研究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新时期受众的新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上要注重全局性和战略性、先进性和层次性;工作目标上要注意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兼顾;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只有将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是理论上的不停顿,是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在现时代的条件下要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愿意吸收也能够吸收各种人类优秀成果的理论,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是一种源于实践且发展于实践的理论,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牲相统一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