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语序》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语序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了。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④“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②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①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③(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②毋吾以也。(《论语·侍坐》)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②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③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④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⑤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公七年》)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①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②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③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有如此盟!”(《左传·襄公九年》)④公子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同③)这几个例子中的宾语都是偏正词组。①“瞻”的宾语是“余马首”。例②“利”的宾语是“吾子戎车。”例③“听”的宾语是“晋命”。例④“从”的宾语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这个复杂的“者”字词组。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指示代词。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③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例①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周南·葛覃》)③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④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词分别是“以”、“自”;后二例的介词是“于”,它们的宾语都在它们前面。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三、“中心词+之+定语”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四、“中心词+定语”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用法: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一)格式:动+以+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