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和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理解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能力目标进行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评价。德育渗透点1、领略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2、领略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教材处理:本节授课时间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内容为: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第二课时授课内容为: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教具:多媒体平台(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先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让学生议论、讨论,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给出科学家的看法.这样使学生向科学家那样来进行思维,去体验科学实验的推理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了多媒体及自制教具辅助教学,目的在于加强直观性和生动性,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观察自培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引入植物向光性的概念。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被激发,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生长素的发现(一)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课本47页“相关信息”)1.介绍达尔文探究任务1(1)提出问题:胚芽鞘的生长是否具有向光性?(2)作出假设: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3)实验验证:实验组对照组单一变量:。2实验现象:实验组;对照组;(4)得出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生长具有。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2.达尔文的探究任务2思考: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就会向着光的方向生长。那么,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请通过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实验材料:若干个胚芽鞘、单侧光、刀片、不透光锡箔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总结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而且从中引入达尔文的探究任务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渗透给学生3.达尔文的探究任务3(1)提出问题: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2)作出假设:胚芽鞘感受光刺激部位在尖端(3)实验验证:实验组对照组单一变量:锡箔片罩住胚芽鞘尖端或下部现象:实验3直立生长,但不弯曲;实验4向光弯曲生长(4)得出结论:胚芽鞘的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部位是。达尔文的推想: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后,就向下部的伸长区传递,会造成的生长比的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设计意图: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连环式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归纳: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②某种刺激是产生于胚芽鞘的。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某种影响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练习巩固1.用燕麦幼苗的胚芽鞘进行向光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A.尖端B.尖端下面的一段C.基部D.尖端与基部之间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盆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证明()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向光性与尖端无关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D.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参考答案:1-2AC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二)1910年詹森的实验3光光②②①①下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面一段。思考:(1)“鲍森·詹森所做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2)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三)1914年拜尔的实验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实验结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尖端以下的部位分布会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以上实验初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这种化学物质的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四)1928年温特的实验朝向放置琼脂块对侧弯曲生长(1)出现弯曲生长的可能原因:。(2)思考:课本叙述的温特实验还需要进行什么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物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设计的原则和一般步骤(五)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直到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IAA)。194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并确认它就是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也就是IAA,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植物体内除了吲哚乙酸(IA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外,还有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PAA)和(IBA)。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二、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总结):1.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尖端产生的从面运输到面,使两侧分布。4达尔文尖端受单侧光照射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会造成伸长区背光面的生长比向光面的2.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面生长素含量比面的多,背光面长得比向光面快,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3.植物向光性弯曲生长:是由于分布不均匀造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和归纳梳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宏观明确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思考: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我们领悟到些什么?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2.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①单一的变量②要有对照组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手段、方法和科学发现的艰辛。练习巩固:1.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中央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说明①生长素能促进生长②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④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⑤生长素能由尖端向下部运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2.右图表示用云母片(不透水性)插入掩埋胚芽鞘的尖端的不同部位,从右边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将是()A.甲和乙都向右弯曲B.甲和乙都向左弯曲C.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D.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3.下面关于胚芽鞘弯向光源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C.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慢D.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并向下输送4.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口,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min匀速转1周。1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参考答案:1-4CCCB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板书设计: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材料:胚芽鞘发现者:詹森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给下部拜尔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温特尖端产生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5结论:二、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1.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表现在:(1)通过观察自培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引入植物向光性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被激发,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设计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3)鲍森.詹森实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简述1913年科学家用云母片做的实验,完善鲍森.詹森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温特实验的教学中,先描述实验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学生来补充对照组,使得实验更加严谨,强化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初步构建出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体系。(3)在向光性教学中,展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植物向光性的原因2.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1)上课时的教授姿势过于随意,应严肃些(2)上课时语速稍快,应减慢些(3)课堂的气氛还有提高的空间,应多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6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