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总汇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总汇集[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李克东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教育中的计算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5][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6][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17]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9]《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0]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1]魏群,等,《中国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2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2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25]李求来,等,《中学数学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26]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27]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28][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方企勤等译,《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29]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0]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31]查建敏,《中学数学教育学新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32]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33]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3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35]刘安君等:《数学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36]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37]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8]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O.Bottema著,单墫译.几何不等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7.[2]陆高原.研究性课题选择的策略[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1):20.[3]沈文选.单形论导引--三角形的高维推广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4]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4.[6]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61.[7]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8]李伟明.研究性学习案例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9]匡继昌.常用不等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0-105.[10]杨路,张景中.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嵌入nE的充分必要条件[J].数学学报,1983,26(2):250-254.[11]苏化明.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嵌入nE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J].数学杂志,1987(1):10-13.[12]杨世国.单形的构造定理[J].数学季刊,1991,6(4):102-103.[13]苏化明.关于单形二面角平分面面积的不等式[J].数学杂志,1992(3):315-318.[14]苗国.四面体的五“心”-重心、外心、内心、旁心、垂心[J].数学通报,1993(9):21-24.[15]林祖成.关于n维单形的一类不等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4(3):50-56.[16]王庚,杨世国.预给二面角的单形在nE中的嵌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1994,17(4):11-16.[17]李永利.关于四面体的两个不等式[J].数学通讯,2001(9):30-31.[18]王建华.从三角形到四面体-类比与推广思维的一个尝试[J].中学生数学,2002(8):3-4.[19]杨世国.关于内接单形的一个不等式[J].数学杂志,2003(2):218-220.[20]陈安宁.关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35.[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王太东,赵兴风.从平面到空间-三角形中的定理在四面体中的类比[J].数学通讯,2003,(21):18-19.[3]唐文艳,张洪林.“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数学教育学报,2004(4):5-52.[4]张宇.四面体中的Cordon不等式[J].中学数学研究,2004(8):68-70.[5]钱旭升,项雪梅.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2.[6]郎淑雷.类比推理:数学发现的有效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119-121.[7]何成波.三角形与四面体中的类比思考[J].数学通报,2007(7):32-34.[8]张丽娟.从三角形到四面体--类比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教学教学通讯,2007(272):49-51.[9]王建明,范中广.四面体中的一个新不等式脸[J].数学通报,2008(4):27-28.[10]唐传阳.从“三角形”到“四面体”的性质类比[J].《安徽教育》月刊,2009(1):40-41.[11]赵帮国.新课标下如何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1):31.[12]何俊宁.“概率与统计”的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4):105.[13]陈德华.“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小学教学研究,2012(1):22-23.[14]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32-33,117.[15]代成文.谈谈数学备课中的备教材[J].读写算,2012(76):101.[16]陈维平.对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思考[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0):35,39.[17]王万青.初中数学备课策略[J].读与写,2013(23):155.[18]蒋旭升.简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J].考试周刊,2013(1):180.[19]杨玉希.优化问题设计,追求高效课堂:以《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为例谈问题设计[J].中学时代,2013(6):129-131.[20]沈建国.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3(6)30-31.[1]施良芳,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7-172.[2]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2.[3]吴快华,谭立义.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4]常磊.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8-172.[5]尹安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8-17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4.[7]章晓东.让理解在情境中进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教学实况及反思[J].人民教育,2004(13—14):52-55.[8]傅金根.简谈教学准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12):32-34.[9]杨光.对数学备课弊端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4):76-77.[10]王桂平.新课程下的备课策略[J].文教资料,2006(6):92-93.[11]魏忠华,代钦.中学数学教师备课的优化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8):110-113.[12]孙美成.中学统计与概率观念的分析与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6):311.[13]芮卫军.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备课策略[J].成才之路,2008(19):30-31.[14]许世红,张崇岐,罗朝红.频率与概率教学探讨——“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的设计、实施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育,2010(7—8):13-18,42.[15]雷晓莉.对“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中几个关键点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育,2010(7—8):26-27.[16]高海燕,巩子坤.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0(3):12-13.[17]卢林森.学生在统计与概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数学参考,2010(29):3-4.[18]范国海.用问题引领: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基础版),2010(11):136,119.[19]熊乾,李宜红,王用华.“用频率估计概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育,2010(7—8):9-12.[20]张洪娟.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准备策略[J].中小学校长,2011(12):54-56.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