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多维讲练2题点冲关提能演练3目录CONTENTS1再读教材考点整合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创新与调整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训练规范提升4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2)措施①农业:实行,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③商业:取消,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④分配:实行和食物分配制。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②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资本家经营。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④分配:废除,实行按劳分配。(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粮食税外国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分配制学以致用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考点二“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实行高度集中的。(3)农业政策:推行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公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反法西斯战争(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工业计划经济体制学以致用2.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文中“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高度集中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二战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玉米物质利益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3)运用,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2)以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并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结构学以致用3.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主题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并未成功。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在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综合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史料研读]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中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史料二史料中的“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1.导致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渐过渡。2.根据史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而日益僵化。由于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综合视点]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