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1.借助历史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画面,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一些地理事实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难以理解。地理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如讲“美国的领土组成”时,可展示“美国国旗”图“美国的领土扩张”历史地图,通过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之两幅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变化,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2.精讲历史故事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密度流”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中偷袭盟军。盟军因此损失惨重,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却收效甚微,德军潜艇依旧从地中海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人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人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艇上所有机器,借助海水的运动而行,自然没有马达之类的声音,便顺利地在盟军的眼皮底下溜走了。又如,讲“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时,也可联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加以理解。当时在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条件下,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并且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和红海沿岸,如果不是巧用本地区季风在不同季节风向有显著变化这一气候特点,要完成如此壮举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历史故事不仅可突破难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3.渗透历史知识地理教材本身充满爱国主义情愫,其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时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古代先民的辉煌业绩,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东汉张衡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17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旱培植水稻和粟子的国家;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通过精选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可加深理解和巩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之情。4.注重地史结合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其综含性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整合,使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讲“我国现在交通发展快速和重要性”时,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历史都可成为榜样。如汉代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陆上和水上),唐朝的中外交通.它们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至今不衰。讲“中国、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原因”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其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二晋、唐末、两宋等三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开发,为南方地区后来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殖民者最早从这里登陆,最先开发这部分地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知识也可以和文化的迁移结合起来讲解。二.地理教学中古诗词的渗透古诗词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地理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古诗词,可以提高课堂情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句,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内容丰富、记述翔实,可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1.巧用古诗词,进行地名教学地名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颇感痛苦,记忆起来也负担沉重。如果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将事半功倍。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时可用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提示学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蜀指四川。进行“地形”教学时可以复习名句“敕勒川,阴山下”或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记忆阴山。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时,复习刘禹锡《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记忆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由于诗歌的简洁性,有时古诗中的地名没有直接交代清楚,教师要提示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环境进行推测。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其中的山指昆仑山。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河指黄河。由于作者的特殊原因,有时所记录的地名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所指的山东,而是指陕西华山以东。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将新旧知识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知识网络。2.分析古诗词,学习地理环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美,因此产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优美词句。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势坦荡;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庐山的相对高度;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暗含我国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落差之大。古诗词中还有大量描写天气、气候及其变化的诗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刻画了锋面雨的特征。王之涣《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等,都是描述天气的诗句。在学习“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时”,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引入“风”这个气象要素,运用李峤《风》中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以提高课堂情趣。3.对比古诗词,掌握区域特征长江和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对比古典诗词中长江与黄河的内容,可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充满节奏感,便于理解二者的区域差异,学习效果十分突出。古诗中直接描写长江的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直接描写黄河的有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长江上中下游水流速度不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和《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描述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流速特征。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长江、黄河流域广阔,复习诗词可以记忆流经的主要省份。《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分别记述了长江流经重庆、湖北和安徽省。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分别记述黄河流经甘肃省和山西省。古诗词是文化的积淀。诗歌中有大量描述地区差异的内容,既有自然环境的,也有文化方面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西北地区的奇伟壮丽之美,李白《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写了北方的粗犷与豪迈,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画。南方人勤劳、北方人真诚、西北人豪迈,这些内容可以在区域地理差异教学中进行利用。翁卷《乡村四月》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翰《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不同区域文化的真实写照。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用法,关注已知点,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兴奋点。其实,提高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如果能够从教材、课堂以及学生兴趣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那么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又培养地理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