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单元说明(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我国的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的创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板书:先秦——萌芽《庄子》汉代——发展)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很具有代表性。《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陈情表》虽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却因其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感情色彩浓郁的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不同的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二)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本单元的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抒情和描写具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三)注重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的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将其中饱满的情感读出来。二、朗读并初步体会(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皋ɡāo:高敞之地。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三、作者介绍人们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赏菊饮酒的隐居生活。他就是——陶渊明。(一)生平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为号,而不以牡丹、百合为号?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居,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飘逸、洒脱的境界。靖节先生:“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可以显示出他这样的节操。少时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论语》,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失火,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但他安贫乐道。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借贷来的财物,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入仕,被他拒绝。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扔掉了。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小结: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年龄”才出仕为官,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从此不再出仕。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二)诗歌创作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一起回顾《饮酒》、《归园田居》,齐读)四、导入新课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一)解题1.拆分解读2.“辞”的相关知识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____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_____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言幽怨之情”。(二)朗读体会(男生朗读序言部分,女生朗读正文内容)(三)背景介绍(成语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同学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吧,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说的是谁啊?(陶渊明)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深切、诚挚)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晋书·陶潜传》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二天县令的彭泽。并做了这篇《归去来兮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一)小序1.学生自由朗读序言部分2.字词串讲(说明)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3.问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愿做的事情。B“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违背本性会身心都痛苦。C“程氏妹丧于武昌”——妹妹过世,需要去奔丧。问题:其中哪条是根本的?明确: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任性随情,做官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4.学生齐读序言部分(二)第一段1.朗读体会(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标注字音)2.字词串讲(说明)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中解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于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3.问题: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问题: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省总的心情是:悲——乐。这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问题: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4.尝试背诵(三)第二段1.女生朗读2.字词串讲(说明)这一段写作者在解脱了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之后,想象归家的欢乐。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居室——庭院归途:“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在到达家园之时完全变成欢呼与雀跃,一派狂喜之态。抵家:“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热烈欢迎。居室:“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是具有情味的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见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乐图啊!庭院:主要写遐观之景,触景生情,引出对国事的焦虑。作者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