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常见儿童康复疾病主讲人:XXX2020年3月20日运动疗法.常见儿童康复疾病总结010203目录CONTENTS1、运动疗法概述运动疗法(physicaltherapy,PT)是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通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第一部分运动疗法2、运动疗法的目的:01促进功能发育: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感知觉、语言理解和表达、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生活自理、游戏、学习;02矫正异常: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张力、异常肌力;03预防:畸形,继发损害。3、康复的原则“三早”即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按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功能训练为主动作正确、数量适中强调家长参与持之以恒斜颈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以先天性为主,是指婴幼儿颈部活动受限,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斜、前倾为特征的病症,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或纤维性挛缩所致,故称肌性斜颈又称“原发性斜颈”。第二部分常见儿童康复疾病临床表现:斜颈一般有4个症状:(1)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2)颈部出现硬块。(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4)颈部活动受限制。治疗:“三早”,超龄越大,越难于完全矫正。医教结合家庭宣教:1、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2、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方向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3、嘱其家属予以揉患儿胸锁乳突肌,每日操作10余分钟,施术时配用介质,用力宜轻柔。拇指内扣定义:手向外拉伸拇指的肌肉伸缩能力差,导致拇指向手心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手指紧握拳,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在拇指外面或里面。正常握拳鉴别方法:0-3月龄轻轻的敲宝宝的手背,宝宝的手会自然张开,观察拇指所处的位置;且白天握拳的时间会多于手掌张开的时间。3-4月龄大约有一半时间张开,一半时间握拳。4月龄手掌基本可以张开了,家长要观察宝宝抓东西时拇指的位置,防止过度诊断。病理性握拳——拇指内扣拇指内扣:宝宝手掌张开时,拇指位置横过手掌掌心,并且紧扣在手掌心,这就叫做拇指内扣,是不正常的现象。足内翻: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的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踝关节畸形。足内翻可以发生在单足或双足,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足的肌腱和韧带(后侧和深部的)发育出现故障,未能与足部其他的肌腱韧带的发育保持同步,其后果是这些肌腱和韧带将足的后内侧牵拉向下,导致足向下向内扭转,足部的各块骨头因此处于异常的位置上,足部内翻、僵硬,并且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足外翻:足外翻又叫外翻仰伸足,是指儿童足跟轴向外偏斜,是足部常见畸形之一。足外翻是因为脚部肌腱发育异常导致的一种畸形,同时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小腿中点、跟腱中心、跟骨中心三点连线呈型。另外,足外翻还会会引发踝关节外翻变形。尖足:指小儿尖足,是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尖足即宝宝站立时足尖着地,两腿交叉,医学上谓之剪形步态,大多是脑发育不全造成的,往往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发育异常、早产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及姿势异常。生理性尖足病理性尖足一岁以内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阶段会出现一过性尖足,主要在4个月左右扶站立位蹦跳阶段和10个月左右开始持续站立阶段,随着生长发育尖足会消失,这种即为生理性尖足。生理性尖足需要家长密切随访观察。病理性尖足往往提示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需要引起家长足够重视。疾病特点:1.尖足长期存在不消退;2.尖足伴有运动发育落后;3.小于4个月即出现尖足;4.尖足程度比较明显;5.尖足伴视听反映不灵敏;6.尖足伴其他异常姿势。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0级正常肌张力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肌张力高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表现症状1、肌张力亢进可致姿势异常,往往是婴儿肌张力高的典型表现,如交叉腿即是两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亢进所致。2、肌强直是指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往往是重症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3、肌张力不协调是指伸肌、屈肌张力不平衡,往往造成手足徐动。内收肌角检查方法:在宝宝觉醒的状态下,让其呈平卧位(躺着),腿伸直,轻轻尽可能拉开双腿,注意观察角度,以及左右腿是否对称。腘窝角检查方法:在宝宝觉醒的状态下,让其呈平卧位(躺着),骨盆不能抬起,屈曲下肢胸膝位,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测量腘窝的角度。1~3个月,80°~100°;4~6个月,90°~120°;7~9个月,110°~160°;10~12个月,150°~170°。足背屈角检查方法:在宝宝觉醒的状态下,检查者(爸爸妈妈)扶着宝宝,保持宝宝腿伸直,使足背屈向小腿,用手掌压足底,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为背侧屈角,左右都要检查。操作的时候首先用慢的中度压力形成最小的背侧屈角,称“慢角”,然后快的突然背屈形成“快角”,正常情况下,两种角度是相等的。肌张力低也叫肌肉无力,也就是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维持各种姿势和基本运动。主要表现:四肢无力、吃奶差、不哭不闹、不会站立、也不能坐、宝宝抱起来很软,家长移动宝宝时很容易就变换形态,自己不会使劲等症状。原因:导致肌张力低下主要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先天性或者营养不良导致的。高危儿1.整天哭闹、不睡,喂养困难,头、下颌、四肢频繁抖动;2.婴儿手脚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打挺;3.满月后头老往后仰,不能竖头;4.三个月俯卧位不能抬头(头部离床)、不会翻身;5.四个月仍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内收;6.五个月俯卧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7.六个月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8.七个月不能发“爸,妈”音;9.八个月不能独坐,不会爬;10.视、听反应差,眼神呆滞。近年来,随着儿童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康复进行治疗和干预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等疾病都是儿童康复介入的对象。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统治疗、言语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使儿童最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开发儿童最大潜力,尽可能达到生活自理,具有学习、劳动和工作能力,为其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今天,我很高兴也很幸运跟大家分享了运动疗法、斜颈、拇指内扣、足内翻、足外翻、肌张力高、低、尖足和高危儿等儿童康复疾病的知识,有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第三部分总结感谢观看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