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陶山镇碧山小学电子备课本数学姓名:班级:2014年2月16日第一单元课题【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解答简单问题。2.经历收集数据的活动,在观察、比较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难点: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解答简单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1)师: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下面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2)师: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听哪位同学的,为什么?2.揭示课题:确定校服的颜色,应该调查一下同学们分别喜欢的颜色,收集整理同学们喜欢的颜色的数据后再做出决定。(二)探究新知1.了解统计全过程(1)师:如果现在班里调查,怎样调查呢?(2)出示根据统计表,先说一说表格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再尝试回答下列问题:全班共多少人?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如果给这个班做校服,选择什么颜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2.收集数据,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如果组织同学们去游玩,最好安排在什么季节?(2)组织学生举手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收集数据,指导学生填写第4页的统计表。(3)完成表格下面的问题。3.小结想知道选择什么颜色做校服更合适、什么季节游玩更好,就需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季节,收集整理喜欢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季节的人数,最后根据人数做出最后的决定。生活中做很多决定都需要像这样先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再根据数据做出决策。(三)拓展延伸1.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统计。(第5页,第5题)(1)观察统计表,表格中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2)尝试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3)根据表格,自己再尝试提出一些问题。2.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第6页,第6题)(1)请一个学生组织全班举手调查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2)填写表格。(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课时】记录数据的方法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发现画“正”字收集数据的优势,掌握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2.经历收集数据的活动,在观察、比较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难点:掌握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学校要进行讲故事比赛,要从两位同学中选出一位,班中进行了投票,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记录。选哪位呢?2.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在做出某个决定之前往往需要先收集、整理有关的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判断,就像刚才大家都认为根据投票结果应该选“陈小飞”参加讲故事比赛。记录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画“正”字,也可以画“√”或者其它符号,哪种更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比较收集数据的不同方法(1)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2)思考:你喜欢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为什么?2.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1)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教师与其他学生画“正”字记录。整理数据,填表。(2)回答问题(写在书上,小组交流)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最少。最喜欢去植物园的有()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3.小结通过刚才收集整理数据,同学们一定都发现了,因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是5个、5个的计数,5、10、15、20、25……相比画其它的符号,数起来更方便更简单。因而画“正”字是收集数据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三)拓展延伸1.根据天气情况记录,填表并回答问题(第4页,第3题)(1)填表(2)回答问题(3)集体订正,说说你分别是怎样想的?2.根据交通工具的调查记录,填表并回答问题(第5页,第4题)(1)填表(2)回答问题(3)集体订正,说说你分别是怎样想的?(四)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会画“正”而不是其它什么字呢?另外,“正”字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汉字,那么外国人又是怎样记录数据的呢?板书设计记录数据的方法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课时】简单的统计图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能读懂图、根据图回答相关的问题、提出问题,补充完成简单的统计图。2.经历读图、制图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3.能利用所学的简单的统计图与“倍”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难点:发现简单的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这是二(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看的书的情况调查。从表格中你能看出什么?小兰画了一幅图来表示的统计结果,你想看看吗?图中有四个条形,每个条形都是由16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摞成的。一些小长方形被涂上了黄色,黄色的条形有的高些,有的矮些。你能看懂这幅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2.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收集数据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用图表示数据。用什么图?图有什么好处?怎样画?就请你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计图的形象、直观(1)从图中,你能看出喜欢哪两种书的人数之间有2倍关系吗?先想一想“2倍”是什么意思。(2)你能将喜欢看这四种书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排队吗?你选择的是看表格还是看图?很多同学都是看图得到的答案。看表格比数的大小不是也一样可以排出顺序吗,为什么你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看图呢?(3)小结:看来虽然都能表示统计的结果,图比表格更形象、直观,更便于我们进行比较。这种能表示统计结果的图,我们叫它统计图,我们今天学习的都是最简单的统计图。统计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2.了解统计图的类型(1)二(2)班的亮亮也将他们班最喜欢看的书的情况制成的统计图,可是看他画的图却不能一下子比较出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问题出在哪?(2)小明也根据二(2)班同学的情况绘制了一幅统计图,可是跟这幅可不太一样,哪不一样呢?(3)小结:这样画成条形的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条形的方向并不会影响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三)拓展延伸1.对号入座小马虎可喜欢统计图了,他将自己统计的某路口十分钟内经过车辆的情况制成了统计图,但是忘记在条形下面没标明车辆的类型了。他只记得出租车的数量恰好是公交车的2倍,并且私家车最多、小货车最少。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每个条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车。(1)出租车的数量是公交车的2倍。图中能找出两个“2倍”关系,怎么办?(2)从图中,还能看出什么?2.根据电视报销售情况的统计,回答问题(第6页,第7题)3.思考:本单元结束了,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设计简单的统计图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课题【第一课时】平均分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与方法。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受“平均分”(1)出示主题图:(2)二(1)的同学们明天要参观科技园。在出发之前,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为每位同学准备的食物都有哪些?(4)观察他们分的食物,你发现了什么?(分每种食物时每份的数量同样多)2.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平均分”(1)为出游准备的食物还没有分完。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15个橘子也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成5份,要求把橘子分完。(2)学生动手操作(3)汇报分橘子的结果(4)请小朋友观察分橘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3.出示课题(1)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2)下面的分法,哪个是“平均分”?(二)探究方法1.摆一摆:把15块糖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1)问:什么叫“平均分成5份”?(2)各小组动手摆一摆。(3)学生汇报结果(一个一个分;每一份可以先放2个;每份一共放3个)(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结: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一份一份”地分,只要保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连一连: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3.数一数、再圈一圈。(三)巩固练习1.判断:将8根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2)有办法将第一种分法变为平均分吗?(3)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既然也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方法呢?(4)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有18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1)先说一说你想怎么分。(2)画一画、圈一圈,说说你分的结果。(四)总结延伸1.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1)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2)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板书设计平均分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课时】平均分的练习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2.通过对比、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包含除”与“等分除”的异同,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对比的方法,发展思维。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理解“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会用到“平均分”,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重要特点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在“分一分”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二)探究新知1.想一想,分一分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你都可以怎样分?(1)学生动手操作感悟方法;(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方法一:每盘里分1块,剩下4块还可以再继续分,每盘再分1块,都分完了,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每盘有2块。方法二:因为4个2是8,所以每2个放一盘,恰好可以分出这样的4盘,也可以得到将8块蛋糕平均分到4个盘子中,每盘有2块。(3)小结:在平均分的时候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一份一份地分,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圈一圈,填一填有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盒。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盒。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盒。(1)自己独立思考,圈一圈,想一想,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2)和同伴交流分的结果。3.试一试,练一练请先想一想下面的情况是不是“平均分”?如果是,应该以几个为一份?(1)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2)小熊有12根筷子,分给六只小动物够用吗?你是怎样想的?(3)地上有12个苹果,小刺猬每次运走3个,一共需要运几次?小结:小结:每几个为一份,就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总数中有几个“一份”,就是能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三)拓展延伸1.有15个木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小结:不同之处是:第一个是以3个为一份,看15里有几个3;第二个是将15平均分成5份,看每份有几个。相同之处是:都是平均分,每份同样多。2.图中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四)回顾总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平均分”,对“一份一份”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平均分的练习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课时】除法的认识备课时间备课人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除法和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理解除法的意义,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