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研究一、个案问题的提出小学生拿起书来不想读、不会读,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有着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媒体更是让我们的学生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阅读能力成为现代人一项极重要的能力。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教养的最根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个人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二、个案分析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1、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其次,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2、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如今的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仍旧比较繁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阅读分析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到了家里,家长又不能去督促孩子进行阅读。一个远离书籍的人,何来阅读的兴趣?3、课外读物涉及范围小,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和故事书。而且在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籍,80%买的都是优秀作文,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而且他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进行读书后的反思,课外阅读收益甚微。三、个案指导及实施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同时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3、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生低年级的阅读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四、个案指导成效1、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方法由“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研读”,阅读能力阶段性推进,建立起良好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2、阅读时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3、阅读还促进了写话能力的提高。五、教育回头看古有妇儒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吕叔湘先生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导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外阅读,喜欢阅读,品尝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读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原因,认真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