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省情一、概况湖南,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诞生的地方。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它自南向北流贯全省,注入洞庭湖,湖南因而简称“湘”。湖南境内广植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湖南省还有“芙蓉国”的美誉。毛泽东曾在诗中盛赞:“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东邻江西,北交湖北,西连重庆、贵州,南接广东、广西,辖13个市和1个自治州,共有136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单位,省会设长沙市。全省地势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东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称“四水”)汇聚洞庭湖,流入长江。按地理位置,全省大致可分为湘北(常德、益阳、岳阳三市)、湘中(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娄底五市)、湘南(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和湘西(怀化、张家界两市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个区域。湖南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70万人。二、资源矿产1.国土资源湖南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3.01万公顷,湖南的国土资源特点之一:山多平原少,林业用地广,垦殖指数低,为发展农牧、渔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多种土地资源。特点之二:岭谷相间,丘陵盆地交错,本省境内山岭与河谷具有相间分布的特点。湘、资、沅、澧四水分别贯穿一些盆地。湘江流域盆地最多,规模一般也较大,重要的有零陵-祁阳盆地、衡阳盆地、株洲盆地、湘潭-湘乡盆地、长沙盆地、醴陵盆地、茶陵-永兴盆地等。资水流域有邵阳-隆回盆地。沅水流域有溆浦丘陵盆地、黔阳盆地。澧水流域以大庸盆地较大。这些盆地多数耕地较为集中,而水运一般又较便利。2.森林资源湖南位于中亚热带中部,湖南森林既有亚热带森林的典型特征,又有其地方特点。湖南森林的基本特点有:森林植物区系丰富,起源古老,珍稀树种多,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湖南维管束植物已知246科、1231属、4263种(含321变种),估计约有5000种。湖南木本植物有113科、500属、1997种和220变种(及变型),约占全国8000种的25%。湖南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华夏植物区系”成为现代湖南植物区系的渊源。湖南有水杉、水松、鹅掌楸、连香树、水青树、杜仲等“活化石”,还有莲座蕨、紫萁、海金沙、里白、芒萁、双扇蕨、金毛狗等古老的蕨类植物,其同类化石多发现于二迭纪至三迭纪地层,有的可追溯至石炭纪。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如木兰科、八角科、三白草科、毛莨科、金粟兰科、小檗科等在本地大量分布。由于湖南具有第三纪古热带的历史渊源,热带性的科属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湖南位于亚热带位置,地处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且地形复杂,境内多山,所以亚热带区系、温带区系植物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表现为较显著的混合和过渡性质。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湖南还拥有较丰富的东亚特有、中国特有、和东亚—北美特有区系成分,这些特有成分无疑构成了湖南植物区系的精华部分,以水杉、银杉、水松、白豆杉、银杏、金钱松、珙桐、杜仲、钟萼木、香果树、金钱槭、喜树、银鹊树之乡著名于世。3.生物资源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植被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湖南野生动物资源中,对农业有益的动物有265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9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华南虎等18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等65种,三类保护动物有黑熊等7种。湖南的家禽家畜品种齐全,分布广泛,禽鸟种类繁多,共有500多种,占全国鸟种数的45%。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禽共22种,占全国鸟类保护数的44%。湖南一类珍禽有白头鹤、白枕鹤、红腹角雉、白鹤、黑鹤、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二类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湖南有林地11302万亩,占湖南总面积的35.7%。森林覆盖率为34.3%,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有木本植物2470种,林业用地占湖南土地面积为57.4%。现有活立木蓄积量2.749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84亿立方米,年生长量1100余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产材林基地之一,有“广木之乡”的雪峰山区,有“江华木”产地的湘南南岭,还有竹林面积984万多亩,毛竹蓄积量89亿根,居全国第三位。湖南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茶叶等,湘西自治州素有“金色桐油之乡”的美称,洞庭湖君山盛产的“君山银针”茶,在唐代就作为贡品,1982年被列为我国10大名茶之一。此外,省内还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4.能源湖南的能源建设主要包括原煤生产、原油加工和电力建设。湖南是中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现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8.4亿吨。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郴州、衡阳、娄底、邵阳、长沙、湘潭、株洲、怀化7个市,占湖南保有总量的95.4%。湖南水能蕴藏量为1532.45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有1083.9万千瓦,现在已建有凤滩、东江、五强溪等一批较大水电站。湖南的火力发电厂也不断新建、扩建,现在有耒阳电厂、华能岳阳电厂、石门电厂、湘潭电厂等4个大型火电厂。2010年前,还将兴建一批水电站和火电厂,并做好建设核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湖南电网已覆盖湖南90%以上的地域,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017万千伏安、线路14939公里,已进入了一个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设施为主网架,以30万千瓦等级机组为主力机组、拥有百万容量大电厂的大电网、超高压、大机组、高参数的新阶段。湖南有关石油的蕴藏正在勘探,外国投资者也在加盟此事。湖南省目前虽不生产原油,但80年代就建有原油加工企业,坐落在岳阳的长岭炼油厂,年加工能力500万吨左右,年产汽油和柴油等用于动力机械的燃料油200万吨左右。附录湖南省省情综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5.水资源湖南水资源丰富,构成全省水资源的地表水径流量大,地下水资源充足。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25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亿立方米(本境水资源1620亿立方米,外省流入的客水资源46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457亿立方米。地表水年际间变化较大,富水年的水量为枯水年水量的2~2.5倍。径流量与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4~7月,这4个月的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50~70%。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雨季地下水资源丰富,枯水季节地下水资源不足。三、气候特点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与本省位于北纬24°39′~30°08′之间,居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湖南气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全省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地区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区差值大1.29倍,雨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1460毫米,最多年几乎为最少年的3倍。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四、地理地形全省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面积约为14.9万平方公里,占70.2%;岗地与平原约为5.2万平方公里,占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5.3%。本省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和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有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地区大多为丘陵、盆地和河谷冲击平原,除衡山高达千米以外其他均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状汇入洞庭湖。最高点位于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为炎陵(原“酃县”)的斗笠顶(2052米),桂东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宝顶(2021米)和道县的韭菜岭(2009米)。武夷山脉位于湘西北角,属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渐降。澧水的源流与支流多发源于西北流向东南,成为平行状水系注入干流,最后转向东北方向流入洞庭湖。湘西北的雪峰山脉地势较高,南端高达1500米左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雪峰山脉为资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贯穿于湖南西部,成为湖南西部地区交通的主要屏障。五、区划人口1.人口总量2007年末,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70万人,常住人口为6355万人(总人口减去净流出半年以上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2%。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湖南省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湖南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湖南人口仍将以年均30多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受20世纪80~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湖南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2.人口结构2007年末,全省男性人口占51.93%,女性人口占48.07%,总人口性别比为108。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12%;15~64岁人口占74.90%;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8%。3.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2007年末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0.45%,乡村人口占59.55%。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7年,湖南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累计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1000万左右的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4.湖南省少数民族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有土家、苗、侗、瑶、回、白、壮、维吾尔等8个民族。据省统计局公布的“五普”统计数据,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已达6410694人,比“四普”时的4813300人增加了159739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63274173人的10.13%,比“四普”时增加了2.18个百分点。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已达4010117人,占自治地方总人口5314387人的75.46%,占全省总人口的6.34%;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已达2400577人,占散居地区总人口57959786人的4.14%,占全省总人口的3.79%,湖南省民族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吉首、凤凰、泸溪8个县、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桑植县、永定区,绥宁、会同、沅陵、江永、石门、慈利、武陵源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县、区和100个民族乡。全省14个市(州)和122个县(市、区)均分布有少数民族。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区的国土面积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17.8%和28%。六、发展简史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个直辖市、10个行政督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