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第2版)胡亚民主编1、绪论§1.1材料成形技术过程形态学模型简介1.1.1产品和过程。产品技术的主题是“设计”——“做什么”过程技术的主题是“制造”——“怎么做”1.1.2过程技术。(把产品的设计和构思制造成物化的具体产品。)过程形态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图1.1)1.1.3材料过程系统。1、贯通过程——质量不变过程;2、发散过程——质量减少过程;(图1.2)3、收敛过程——质量增加过程。1.1.4能量过程系统。通过传递媒体向被加工材料提供能量。(图1.3)1.1.5信息过程系统。通过传递媒体把形状信息加于被加工材料,使之改变形状。(图1.4)(形状信息过程伴随着性能信息过程。)1.1.6制造过程的完整模型。制造过程包涵材料过程、能量过程、信息过程。(图1.5)§1.2现代制造过程分类1.2.1质量不变过程。被加工材料在制造过程没有或很少改变质量。(图1.6)1、塑性变形。锻造、扎制、粉末压制。2、浇注。1.2.2质量减少过程。被加工材料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会减少。1、切削加工;3、电加工;(图1.7)2、化学腐蚀加工;4、冲压加工。(图1.8)1.2.3质量增加过程。被加工材料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会增加。1、电镀;2、快速成型。2、液态材料铸造成形技术过程§2.1概述铸造成形技术是指制造铸型、熔炼金属、将金属液注入型腔凝固,获得金属工件的成形方法。(图2.1)优点:投资小,生产周期短,技术过程灵活,能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缺点:工序多,难以精确控制;易产生铸造缺陷,铸件品质不稳定。类型:1)生产方式分类:砂型铸造,特种铸造。2)材料分类:铸铁,铸钢,铸铜,铸铝,……铸造是制造零件毛柸常用的一种生产方式。(表2.1)§2.2铸造成型技术过程理论基础2.2.1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合格铸件的能力。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1)金属的流动性;(图2.2表2.3图2.3)2)铸型的性质;3)浇注条件;4)铸件结构。R=V/S(折算厚度)2.2.2铸件的凝固。——铸型中的合金从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1、金属凝固的条件。液、固两相的能量差为相变驱动力。2、金属凝固的过程。液相中不断形成晶核并长大,直至结晶终了。3、铸件的三种凝固方式。(图2.4)1)逐层凝固;2)体积凝固;3)中间凝固。2.2.3铸件的收缩。1、基本概念。——铸件在“液态→凝固→固态→冷却”过程中体积减小的现象。以单位体积或长度的变化量表示。(式2.1式2.2)2、收缩的三个阶段。1)液态收缩阶段;(图2.5)2)凝固收缩阶段;3)固态收缩阶段。3、铸件的实际收缩。1)摩擦阻力;2)热阻力;3)机械阻力。4、铸件的缩孔和缩松缩孔形成(图2.6)缩松形成(图2.8)缩孔和缩松的防止:1)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图2.9)2)加压补缩。5、铸造应力。——铸件在冷却过程中,因固态收缩受到阻碍而引起的内应力。1)热应力;◎铸造应力的防止:-合理设计铸件结构;2)相变应力;-尽量选用收缩率小的合金;-采用同时凝固工艺;3)机械阻碍应力。-合理设置浇口和冒口;-时效处理。6、铸件的变形和裂纹。——当铸造残余应力超过金属的屈服强度极限时,铸件变形;——当铸造残余应力超过金属的抗拉强度极限时,铸件开裂。1)变形与防止。变形:(图2.15图2.16)防止:铸造应力;采用反变形法。(图2.17)2)裂纹与防止。热裂:(图2.18)冷裂:(图2.19)2.2.4金属的吸气性。1、金属液吸收气体的过程。1)气体分子撞击到金属液表面,并吸附在表面;2)气体分子扩散进入金属液内部。2、气体在金属液中的溶解度。——金属吸收气体的饱和浓度。(cm³/100g)3、气体的析出。1)气体以分子形式扩散析出;2)于金属内形成化合物排出;3)以气泡形式从金属液中逸出。4、气孔。侵入气孔,析出气孔,反应气孔。5、气体对铸件品质的影响。(表2.8)2.2.5铸件化学成分的偏析。宏观偏析,微观偏析。§2.3液态金属成形件工艺过程设计2.3.1铸造工艺设计内容与步骤。1、铸造工艺设计的内容。大批量生产或大型铸件:铸件图,铸造工艺过程图,铸型装配图,操作技术规程等。小批量生产或一般产品:铸件图,铸造工艺过程图。2、铸造工艺设计步骤。(依据零件图按步骤设计)1)结构工艺过程分析;4)浇注系统设计;2)铸造工艺过程方案的拟定;5)冒口、冷铁的设计;3)砂芯设计;6)绘制铸造工艺过程图。2.3.2铸造成形方案的拟定。1、确定铸型位置。1)铸件的重要表面向下;(图2.25图2.26)2)铸件的宽大平面向下或倾斜浇注;(图2.27)3)铸件的薄壁部分向下;(图2.28)4)铸件的厚大部分向上。(图2.29)2、选择分型面。1)使全部或大部分铸件处于同一半型内,避免错型;(图2.30)2)减少分型面的数目;(图2.31)3)分型面尽量选用平面;(图2.32)4)使型腔和主要型芯位于下腔。3、确定主要工艺过程参数。1)加工余量;2)最小铸出孔;(表2.12)3)起模斜度;(图2.34)4)铸造圆角;5)铸造收缩率。2.3.3浇注系统及其设计。1、浇注系统概述。——引导金属液进入铸型的系列通道。1)功能。①将液态金属导入型腔;③调节铸件温度分布;②挡渣并排除型腔内的空气;④保证金属液充满型腔。2)结构。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图2.35)3)形式。顶部注入式、中间注入式、底部注入式、阶梯注入式。(图2.36)2、浇注系统的设计。1)要求。①阻止熔渣、气体、非金属夹杂物进入型腔;②防止型腔和型芯被冲蚀;③降低浇注温度;④在设定的部位把金属液引入型腔;⑤减小浇注系统的体积,节约材料。2)设计。①正确选择浇注系统的类型及浇口开设的位置;②确定浇注系统各部分的合理尺寸。2.3.4冒口、冷铁的设计1、冒口。——铸型中储存金属液,补偿铸件收缩的技术“空腔”。1)类型。(图2.37)2)作用:补缩铸件,集渣、通气、排气;3)满足的条件:①凝固时间应大于或等于铸件的凝固时间;②有足够的金属液补充铸件的收缩。2、冷铁。——用来加快铸件局部冷却速度的一种激冷物。作用:调节铸型的局部温度和铸件的凝固顺序。2.3.5铸造工艺过程图的绘制——铸造工艺过程图提供了铸件和其制造过程的全部信息。铸造技术符号和表示方法。(表2.14)§2.4液态金属成形件的结构设计2.4.1保证铸件质量的铸件结构设计1、铸件的最小壁厚。(表2.15)2、铸件的临界壁厚(最大壁厚)。3、铸件的内壁厚度。4、铸件壁的过渡和连接。1)壁厚的过渡。(表2.17)2)接头的连接。(图2.39)5、肋。(图2.45)6、铸造斜度。(表2.20)7、凸台。2.4.2适应铸造工艺过程的铸件结构设计铸件结构设计要保证铸件的质量,并且有利于模型制造、造型、制芯、合型和清理等操作方便。1、减化或减少分型面;(图2.46图2.47)2、尽量不用和少用型芯;(表2.21)3、铸件结构应方便起模;(表2.22)4、有利于型芯的固定和排气;(图2.48)5、避免变形和裂纹;(表2.23)6、有利于防止夹渣、气孔;(图2.49)7、有利于铸件清理。(图2.50图2.51)§2.5常用铸造合金及其熔炼2.5.1常用铸造合金的铸造性能及结构技术特征两大类常用铸造合金:黑色铸造合金——铸铁、铸钢。有色铸造合金——铸造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等。1、铸铁。使用最广泛的铸造合金。①灰铸铁。铸造性能优良。特点:铁液流动性好、收缩量小、技术过程简单,力学性能不好。②球墨铸铁。铸造性能一般。特点:铁液流动性不好、收缩量小、技术过程简单,力学性能好。③可锻铸铁。铸造性能不好。特点:铁液流动性好、收缩量大、技术过程复杂,力学性能好。2、铸钢。铸造性能不好。钢液流动性不好,易产生冷隔、浇不足、夹渣、气孔等缺陷;铸钢凝固时收缩量大,易产生缩孔、裂纹等缺陷。尽量不采用铸造的方式使用钢材。3、铸造铝合金。铝硅合金的铸造性能好,流动性好,收缩量小;其他系列合金的铸造性能不好,流动性不好,收缩量大。4、铸造铜合金。铝青铜和铝黄铜的铸造性能好,流动性好,收缩量大;锡青铜的铸造性能不好,流动性不好,收缩量大。2.5.2铸造合金的熔炼熔炼应满足的技术要求:1)熔炼出的金属液要符合材质性能要求;2)金属液应有足够的温度;3)有足够的熔化能力,4)低能耗,噪音小,不污染环境。熔化的方式:1)精炼熔化——熔化后对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较大的调整;2)无精炼熔化——材料在熔化过程中仅引起某些元素的变化。1、铸铁的熔炼。冲天炉熔炼——利用焦炭燃烧产生的高温熔炼铸铁。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电能消耗低,生产率高。冲天炉工作原理(图2.52)应用广泛。2、铸钢的熔炼。1)电弧炉炼钢——用电极与炉料间产生的电弧高温熔化金属材料。适应于浇注各种类型铸钢件。三相电弧炉工作原理(图2.53)2)感应电炉炼钢——利用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熔化金属材料。适用于中、小型合金钢铸件。单相无芯感应电炉工作原理(图2.54)3)平炉炼钢。仅用于重型铸钢件的生产。3、铸造有色合金的熔炼。有色金属熔点低,易氧化,常用坩锅炉熔炼,金属型浇注。1)焦碳坩锅炉。结构简单,温度不易控制,生产能力小。(图2.55)2)电阻坩锅炉。结构复杂,温度容易控制,生产能力大。(图2.56)§2.6铸造成形技术过程2.6.1砂型铸造以型砂为造型材料制备铸型的铸造技术。砂型铸造在铸造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占铸件总产量的80~90%。优点:适应性广,技术灵活性大,生产准备过程简单。缺点:铸件的尺寸精度差,表面粗糙度高,内部质量不好。砂型铸造的技术流程(图2.57)1、手工造型和制芯。全部用手工完成紧砂、起模、修整、合箱等操作。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图2.58)2、机器造型。全部或部分由机器完成造型工作。①震实造型。(图2.59)②高压造型。(图2.61)③拋砂造型。(图2.62)2.6.2特种铸造在砂型铸造的基础上,改变铸造方法形成的另一种铸造技术。优点:铸件的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生产过程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缺点:适应性差,生产准备工作量大,需要复杂的技术装备。1、熔模铸造(失蜡铸造)(图2.68)2、金属型铸造(图2.69)3、压力铸造(图2.72)4、离心铸造(图2.75图2.76)5、实型铸造(消失模铸造)(图2.77)2.6.3铸造方法的选择(表2.29)3、固态材料塑性成形过程§3-1概述金属的塑性成形过程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预期的塑性变形,以获得零件的加工方法。3.1.1固态成形的基本条件①被成形的金属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塑性;②要有外力作用于固态金属材料上。所有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材料,都可以进行质量不变的固态塑性成形。可塑性成形的塑性材料:低碳钢、中碳钢、大多数有色金属。不可塑性成形的脆性材料:铸铁、铸铝合金。3.1.2金属塑性成形的方法1、轧制。(图3.1)将金属通过轧辊之间的间隙,进行压延变形以成为型材的方法。2、挤压。(图3.2)将金属置于挤压模内,用压力把金属从模孔中挤出成形的方法。3、拉拔。(图3.3)将金属材料拉过拉拔模孔,使金属拔长的加工方法。4、自由锻造。(图3.4)将加热后的金属材料置于上、下砧铁间,受到冲击力或压力的作用而变形的加工方法。5、模型锻造。将加热后的金属材料置于锻模模腔内,受到冲击力或压力的作用而变形的加工方法。6、板料冲压。金属板料在冲压模之间受压,产生分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3.1.3成形过程分类1、冷变形过程金属在常温下变形,变形时的温度低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优点:产品的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金属变形后有加工硬化现象,强度、硬度升高。缺点:加工硬化现象使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下降;冷变形需要重型和大功率的设备。2、热变形过程金属在加热状态下变形,变形时的温度高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优点:金属的热变形塑性良好,可使工件进行大量的塑性变形;热变形使金属内部组织致密细小,力学性能提高;热变形使金属内部形成纤维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方向性。缺点:金属表面氧化严重,工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不好;设备投资大,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