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南风情“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建筑是有民族性的”——梁思成目录contents21234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平江街区案例分析总结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苏州城介绍保护与更新概况问题的提出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6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如何保护、更新、发展……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文保控制带河道控制带改造更新带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字方针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与文化资源。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创造条件。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房屋的自然衰败现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今已经100余年,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1986年的《规划》确定“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合治理,逐步改造”的指导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个街坊,并进行大量的研究论证,开始由探索到实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街坊示意图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平江保护区的21、22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52、53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这个经济杠杆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的关系。原则与方法23.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真实性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2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2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其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在古城内,城市意象(风貌)在物质形体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地块和街道所确定的城市形态、建筑群体的组群关系等。2、由尺度、规模、形式、建造、材料、色彩和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貌和内涵。3、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4、城市地区在经历相当长时期以后所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苏州古城街巷街巷一般由石块构成筑路面和排水沟道。分为青石板、弹石路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材来铺筑。2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系统。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苏州古城街巷2街: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10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300-400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1、前街后河,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2、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巷: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1、巷的尺度:巷的长度在250~350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米,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3~4米,窄的约2米。巷构成了安静的居住环境。2、巷与民居的关系: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样,形体自由多变,不拘一格,有的用地窄而深,有的阔而浅。——苏州古城街巷2街区内的标志性元素:1、井是巷里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空间。在没有自来水前,苏州城里人用水在河里,吃水在井里。不近河边的人家,井更是不可缺少的水源。现在的井台周围依然是家庭主妇们边洗边谈的社交活动场所。2、宅前空地——宅前退进的小场地:布置有绿化、铺地,老人、孩子可以在门口小憩,晒太阳、晾晒衣物,做些家务活,还是夏晚纳凉之所。3、河埠头:与河平行的巷里,有一些下河的口子,为巷里人家下河浣洗、船家上岸而设置,同时也是巷弄里调节气候的进风口,夏季把徐徐凉风引进巷里来,改善巷里的小气候。4、巷口有的有巷门、更楼、石牌坊,留下的已不多,间或还可以见到。过去苏州城里中榜当官的人不少,所以在他们居住的巷口或巷中建有牌坊。大宅门前的照壁及小广场等都起着空间变化的作用,是富有装饰意味的地方。——苏州古城街巷2——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水道的构成:1、材料:古城里河的两岸都用石块砌筑,称作石驳岸。2、与民居的关系:宅舍从驳岸上排列而起。河水成为生活中重要的水源。3、踏步:下河的踏步在临水民居中都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与建筑布局相吻合,又与河道交通相配合,构成了强烈的水上人家的生活气息。2——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水道的分类(水道与街巷以及民居的关系):1、水巷:民居-河-民居的布置形式,河道两侧的民居都压驳岸而建,形成一条供船只来往的水巷,现存河道一般宽度为4~6米。这种形式的水巷有两种形态:东西向水巷:南岸一般是居家的后门,常有亲河的踏步。在建筑处理上,有逐级挑出在水面上的,也有凹进在驳岸边沿之内,目的是不占河道的空间;北岸一般有民居院墙,这样院门、踏布、踏步、树枝构成了临水民居的小景象。南北向水巷:南北向的水道,有很强的城市功能——河两旁下河的踏步布置在宅间的夹道中,垂直于河道,把河与街、巷连系起来。在景观方面,南北向水道多见山墙尖与厢房的窄条瓦顶,柔和地连接在一起。当沿河为4~5米的窄地时,就形成东西朝向的沿河民居,这些民居临河用通排的窗,显得小巧而轻盈。2——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水道的分类(水道与街巷以及民居的关系):2、一河一街之滨河街巷:街(或巷)与河一行,街侧临河也砌筑石驳岸,有的还有石栏保护,民居布置在街河两侧,形成了水陆交通两便的滨河街巷。街-河-人:街河之间有码头、踏步联系街、河、人。民居-河:面水布置的民居开门就见河,同时出门踏街巷,兼得水陆之便。街-河:街河驳岸边种植行道树,设置石拦,装点了这滨河街巷的环境空间。在滨河街巷的河上,隔一定距离架设桥梁。一方面是交通的必须,同时也强化了滨河街巷的水乡风韵。23.2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3、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即中间是河道,河的两侧是与之平行的街巷和沿街的民居。尽管空间尺度较大了一些,但是由于两岸树木,栏杆,踏步,码头的衬托,却给人以亲切舒适的空间感。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可以在延续原有的文化功能的同时体现现代市民广场的功能。2——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街区内民居意象:苏州民居,体量小巧,布局灵活,城市总体轮廓起伏不大,与城市标志性的建筑物——塔、寺庙、城楼等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城市意象。2——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民居材料:传统民居的色彩及用材——粉墙黛瓦、木质门窗及构件,白、灰、棕色的基调,加以树木花草的颜色相衬,构成古城建筑肌理。民居构成与城市肌理:街市的繁荣、热闹,河边的秀丽、清净,巷里的幽深和宁静,桥边的多姿和丰富,而民居的特色就在于其融入城市肌理的能力,民居与环境在尺度上恰如其分。23.2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民居以“间”为房屋的构成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街坊或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官府与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经过规划的城市特点之一。苏州民居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的大宅。间房屋院落巷街区街坊网状街道城市2——苏州古城中的桥苏州古城历史上有桥三百二十五座,至今古城内尚存一百六十八座,还不包括跨水民居中的私家小桥与桥廊。古城内河道纵横,桥布满了古城。就平江路一段约一千六百米左右河面上,就有十七、八座桥;每一百多米中就布置了四座石桥。2——苏州古城中的桥桥头空间桥头常是动与静的空间变换的点。当我们从大街上跨过小桥,进入巷里,这种空间变换的感受是十分强烈的。街市、滨河街巷是较为开阔的空间,人、车、船来往频繁,是一个“动”的环境;而巷里是一个幽深、安静的居住环境,桥就象是空间变换的“门户”,拱桥更明显,从视线上把两种环境空间隔开了。桥在水乡民居街坊的布置中既是陆上交通的纽带,又是环境空间变换点。自行添加标题原则探讨根据《华盛顿宪章》提出保护真实性提出了四大原则,结合苏州独特的条件,不难得出,苏州古城规划原则的四大方面:1.整体性规划的原则——“一体两翼”2.保持连续性与多样性原则3.公众参与的原则4.与干预相关的一些原则自行添加标题“一体两翼”作为宏观上规划,古城西侧开辟新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苏州新城区“三位一体”的总体构想,将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外迁,同时减轻古城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古城民居环境。在“一体两翼”的基础上,确定“统一规划,分片设计,逐步改造的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个街坊。解决了新区发展的矛盾。自行添加标题保持连续性与多样性原则保持连续多样性即保护古城街区所构成的有特色的城市意象,在保护与更新中对这些意象的保护是延续古城民居特色的基础。古城民居环境构成可以总结为:1、从春秋建城开始逐步形成的“水陆平行”、“河街相邻”、“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2、城河围城墙,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街道依河而建,民居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