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与企业文化第六章兵家思想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孙子兵法》对上古以来的战争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它不单就战争论战争,而且以战争为基础,论及天道、人道的一般问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容。第六章兵家思想1972年4月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大批《孙子兵法》竹简。《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字长卿,后人称之为『兵圣』,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一、孙武其人1、慎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二、《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2、战争的整体观念。“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把制约和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概括为“五事”,又把“五事”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七计”。他明确地把战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德)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受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应用这五大谋划要素,用当代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道”指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天”指机遇和时间;“地”指环境和条件;“将”指领导和组织;“法”指制度和规范。七计“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基于这种整体观念,孙武反对战争中单纯的军事观点。他认为不能为了战争而战争,而应该尽可能用非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达到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速决的进攻战略原则基于这种整体观念,孙武又要求军队必须保持和发挥整体功能。将军队的整体状态称为“率然”,要求军队“齐勇若一”、“若使一人”。3、“知己知彼”的军事认知理论“敌为客,我为主”,强调主客之分。提出“先知”和“庙算”,强调预先“知彼知己”和根据“知彼知己”来“运筹帷幄”。应用:这条规律适用于对一切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认知。4、“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从天道的变化看战争的矛盾运动,他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矛盾性概念,如众寡,强弱,虚实,勇怯,乱治等。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古朴的“战争矛盾论”。根据矛盾的变化灵活运用战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正”指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奇”指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十七种用兵计策:1.示形2.利诱3.使乱4.使怒5.使骄6.使劳7.使离8.突然袭击9.出奇制胜10.避实击虚11.攻其必救12、避锐击惰13、半济而击14、以迂为直15、围师遗阙16、穷寇勿迫17、推入绝境谋略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作基础。“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因势利导与战争的主动权指挥者必须注意战争种种变化趋向,并紧紧抓住它,善于利用它,使战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因势利导”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在敌人面前有主动权。三、孙武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孙武开创了一个兵家哲学的学派。《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至今仍可应用于:1、战争中的军事指挥。2、企业商战中的经营管理。3、一些体育比赛中的策略。3、我们对一些事件的认知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