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保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编制相关部门、行业规划和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纲要》的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10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我省海洋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开发蓝色国土”和“建设海洋经济大省”两个阶段,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进入新的世纪,我省海洋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具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良好基础。(一)发展现状。1.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我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2.海洋经济总量初具规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过全省沿海各地的共同努力,我省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2200亿元,比2002年增长22.7%;增加值710亿元,比2002年增长22%,并占2003年全省GDP的7.7%。海洋产业三次结构从2002年的21∶36∶43调整为2003年的18∶36∶46。近几年来,我省大力调整渔业结构,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海洋捕养产量和产值比分别从1998年的87.5∶12.5和74∶26调整为2003年76∶24和62∶38。海洋第二产业继续得到加强,2003年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170亿元和253亿元,其中,海水产品加工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83亿元和31亿元,船舶修造分别为86亿元和20亿元,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油气等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兴起。2003年海洋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790亿元和327亿元,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全省主要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9亿吨,其中宁波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5亿吨和277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海洋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3年涉海旅游总收入达到269亿元。以港口海运和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创造增加值最多的产业。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沿海地区和主要海岛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杭州湾大通道、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新建扩建了一批海岛干线公路、大岛互连工程,万人以上大岛开通了一批滚装渡轮和快速客轮,5000人以上大岛和大部分3000人以上岛屿均已建有客货专用码头,使陆海之间、大岛之间互通性大大增强,海岛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千里高标准海塘的建成,提高了沿海和海岛抵御台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渔港建设力度加大,渔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小岛迁、大岛建”战略,促进了海岛人口集聚与生产力布局的优化。4.海洋综合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依法治海工作不断深入。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建设,编制了《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全面实施海域使用权证和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无偿、无序、无度”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全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和赤潮应急监测预警机制开始建立。努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积极筹建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的进展,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组织”。(二)存在问题。我省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海域使用和空间布局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任务艰巨,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海洋执法体系、执法能力建设仍然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发展机遇。迈入21世纪,海洋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首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全面参与和融入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海洋经济是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我省陆域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海洋经济向深度、广度进军,陆海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布局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杭州湾大通道、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以下简称“三大对接工程”)的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将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中取得新的突破。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总体部署,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以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加快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陆海相互联动、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一)基本原则。1.发挥优势,陆海联动。把海洋资源在“港、渔、景、油、涂、能”方面的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三大对接工程”建设,大力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生产力联动布局、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保护治理,在陆海联动发展中取得海洋经济的大发展。2.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新兴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以沿海港口城市和主要大岛为中心,把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经济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和块状海洋经济。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加快治理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4.依靠科技,集约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海洋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5.市场主导,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方面投资开发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走出一条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到2010年,基本达到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到2020年,争取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2.2010年具体目标。——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54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重要海洋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努力营造功能分工明确、特色优势显著的海洋经济区域发展新格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大对接工程”建成,陆海基础设施互通共享,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对海岛的经济辐射能力显著提高,陆海经济联动初显成效。——形成一批海洋经济强市、强县(市、区)。到2010年,全省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总产出1000亿元以上的海洋经济强市和一批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以上的海洋经济强县(市、区)。——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力争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55%,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沿海地区建成有效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三、重点海洋产业发展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注重效益,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中,加快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港口海运业。港口海运业的发展,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创新体制。根据国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部署,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加快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相配套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沿海各港口要从有利于发挥优势、有利于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处理好区域性与地方性、综合港与专业港的关系,以联合增优势,竞争促提高,创新求发展。国际集装箱转运功能要相对集中到宁波港,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争取以一定规模和良好服务,与洋山港区形成合理分工、互济互补格局,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为长三角及沿江地区和全省服务的矿石、煤炭、原油、粮食等的水水中转要相对集中到舟山港与宁波港,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宗散货中转运输系统和长三角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等沿海港口要在发挥为腹地经济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服务功能的同时,留出充足的深水岸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重点抓好宁波、舟山两港整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金塘和六横两岛的合作联动开发以及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推进两港一体化发展。沿海其他港口也要在发挥优势、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联合开发。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航空等连接港口和腹地的集疏运系统,加快改造、更新港口和船舶技术装备,提高港口海运业综合服务和整体管理水平。沿海港口及港口城市,是全省重要的物流中心,要转变港口发展理念,从过去单纯货物中转集散,向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合扩散中心转型,向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发展。按照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的要求,加强港口海运与城市、区域物流配送网络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和配套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继续大力发展沿海运输、远洋运输和江海联运,加快省内海运业的优势整合,积极推动与上海及其他国内外海运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以优势互补促进联合,以利益共享巩固联合,共同应对航运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二)临港工业。临港工业重点要抓好石化、能源、钢铁和船舶修造业的规划建设,为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奠定基础。石油化工基地。以镇海炼化的炼化一体化、大乙烯工程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宁波镇海、北仑、大榭大型石油化工区,嘉兴依托金山石化发展乍浦化工区,把环杭州湾两岸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