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研究[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8-26录入:何冰]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位次名列全国前茅(一)县域经济长足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浙江县域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只有98.94亿元、18.31亿元、37.49亿元和5.43亿元;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为1435.29万吨、13.93万吨、42.27万吨(全省数)和85.93万吨;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65元;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更少,全年出口总额仅0.52亿美元(全省数)。经过25年的发展,到2003年,浙江县域创造生产总值62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2462.60亿元、1833.82亿元和3505.42亿元;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671.43万吨、419.57万吨、124.97万吨和361.07万吨,除粮食外,分别比1978年增长29.1倍、2.0倍和3.2倍;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431元,比1978年增长32倍,翻了5番,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6%。(二)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浙江县域行政区域总土地面积8912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7.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939.2万亩,占全省81.2%;年末人口总数341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1.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5%和52.8%;实现生产总值6295亿元,占全省的63.1%,其中第一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614.9元,占全省的80.3%,粮食、水果、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4.6%、73.8%、81.2%和74.8%。第二产业增加值3632.78亿元,占全省的65.9%。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值达2047.29亿元,占全省的55.4%。浙江县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9.8:57.7:32.5。县域财政总收入达651.13亿元,占全省的44.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05.70亿元,占全省的43.3%;全年出口总额202.62亿美元,占全省的48.7%。从经济总量来看,县域经济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浙江县域经济能取得快速发展,关键是浙江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发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总结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坚持”。(一)坚持改革发展,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大中城市浙江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农民以率先闯市场闻名于世。80年代初,温台地区和浙中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市场,经过90年代的发展和提高,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资讯行情论坛)、绍兴柯桥轻纺城(资讯行情论坛)、萧山市商业城(资讯行情论坛)、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浙江县域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搞活了产品的流通,促进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市场机制向各个经济领域的渗透,走出了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传统的摊位市场到现代网络市场的发展路子。“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各地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市场的不断出现和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浙江还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浙江省先后制定了“亿元县上台阶”、“两保两挂”、“两保两联”、“三保三联(挂)”等政策。从2003年1月1日起,除宁波市及其所辖县(市)外,采取了按行业税种以及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进一步划清省与市、县(市)政府收入来源,明确分成办法,同时实行“两保两挂”、“两保一挂”财政政策。同时根据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调动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浙江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不断演进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使浙江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大中城市,从而为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二)坚持因势利导,政府推动,积极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浙江省各级政府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因势利导的政策,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提出了“三个允许”、“五个不”,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工作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商办企业的积极性,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快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施以“六个一千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打造“信用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近几年又提出了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培育“五个一批”企业,推进“八八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三)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的乡镇企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各项主要指标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由于浙江农村相对灵活的投资环境,农村改革先于城市的有利时机和一些优惠政策,民营资本和创业者从最小的、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生产开始了起步,继而发展到了各个行业。1990年至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数和吸收劳动力人数分别由49.4万个、495.5万人增加到90.2万个、795.7万人。2000年,乡镇企业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跃居全国第一。2003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万人,实现产值22062亿元,实交税金678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财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建设,是浙江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四)坚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多样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特色。九十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从这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浙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往往区域特色块状经济优势比较明显。如浙江萧山,因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建材钢构、电子电器、精细化工等的发展优势,使其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第七位;浙江诸暨市依托大唐袜业、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三都贡缎等产业基地,带动三产发展,推进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诸暨市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在近三年来前移了34位。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达到了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推进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局面。各地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五)坚持开放战略,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浙江县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2003年,浙江县域出口总额达202.62亿美元,占全省的48.7%,涉及各行各业,有机械设备、五金、服装、农产品(资讯行情论坛)等。同时,积极引进外资,通过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魅力工程,吸引外商投资;通过开展居家工程,留住外商长期创业。2003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30.22亿元,占全省的近40%。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专业市场的兴起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浙江县域劳动力对外交往不断扩大,跨出家门搞营销、办企业、开市场、包工程、搞基建、跑运输;外出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管理等。据统计,目前全省范围有300多万农民活跃在全国各地,其中参加西部大开发的就有100万人,跨出国门的有100万人。浙江农民外出发展,引进了外资,开拓了市场,带回了经验,创造了财富,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工业化为主转向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为此,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五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浙江县域的非农化程度日益提高,从县域内的非农业人口数来看,1990年末,浙江县域内非农业人口为390.03万人,至2003年末,非农业人口已增加到611.47万人,增加了200多万,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0.8%增加到2002年的16.7%,至2003年为17.9%。尤其是经济实力强县,城市化的发展步子迈得更快。如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市,依托商贸业的持续繁荣,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的3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