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公司领导:发布部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七年三月三十日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一、“十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人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7左右,出生率由13.45‰下降到12.43‰,下降了1.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由7.64‰下降至6.20‰,下降了1.44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0%左右;实际出生人口比计划少84万人,“十五”期末,全省总人口6516万人。(二)人口总体素质有所提高。2005年婴儿死亡率由“九五”期末的28.98‰下降到26.25‰,孕产妇死亡率由48.39/10万下降到45.17/10万。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0%以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2.62岁提高到73岁。2000―2005年,平均每10万人受大专教育的人数由2297增加到3582人,受高中教育的人数由7624增加到8587人,受初中教育的人数由32780增加到34135人。(三)就业、扶贫与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省就业人口为3669.6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55%提高到2005年的56.3%。就业结构显著变化,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快速转移,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8.5%、16.9%、24.6%调整为2005年的48.6%、21.4%、30.0%,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7万、低收入人口119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四)人口流动和迁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人口流动频繁、流动量大、分布广,且以经济性流动为主。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170万,城镇化率为35.5%。2000―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7.7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年均递增1.5%。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并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安徽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人口形势“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受人口增长惯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我省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安徽跨越式发展、奋力崛起目标的实现。(一)人口总量大且持续增长。2005年末,我省户籍人口已达6516万,占全国人口的4.95%,居全国第8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人口将比“十五”期间多近10万人。据预测,2010和2020年,我省总人口将分别达到6750万人和7150万人。皖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政策外生育占全省政策外生育比重较大,对全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造成很大冲击。(二)人口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29.4,远高于103―107之间的正常值,是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20―45岁婚龄人群中,男性将比女性多出近200万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全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全省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呈上升趋势。2010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5070万,占总人口的68.4%,2020年将增加至5456万。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区域、城乡间人口发展差异明显。皖北滞后于全省,农村滞后于城市。历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区域人口承载量、人口密度、生育水平由南向北均呈阶梯状递增。截至2005年末,皖北地区、江淮地区和皖南地区户籍人口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44.2%、40.4%、15.4%。出生性别比皖南地区基本正常,江淮和皖北农村地区异常偏高。2005年,皖北地区出生性别比高达132.7。此外,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保障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05年末,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11.3%;以15―59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2005年老年抚养比为16.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将上升到18.6%,2020年上升到22.9%。人口快速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的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三)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多。我省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1000多万。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年均新增劳动力将达到60万左右。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省的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难度加大,流动人口基本权益保障亟待加强。(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量将逐渐减少。2005年,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466人/平方公里,据预测,到2010年,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481人/平方公里,2020年将达510人/平方公里。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1.32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的水平。目前,我省耕地资源的后备不足,全省未利用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6.9%,其中可供开垦耕地不足10%。人口的不断增长加剧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压力。(五)人口文化素质总体不高。截至2005年,全省每10万人口中拥有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比全国少4790人,居全国第22位;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占全国的比例为7.9%,其中,女性文盲、半文盲占全省文盲的71%,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4倍。全省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有219万人,占各种受教育人口的比重为4.6%,低于全国6.2%的平均水平。三、“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安徽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创新,统筹解决全省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安徽崛起、建设和谐安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人口发展目标。“十一五”目标: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6750万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下降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6%以上;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重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1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9年以上;劳动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力争“十一五”末降至120;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0―43%,城乡、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目标:全省人口总量控制在7150万以内;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50―55%,城乡、区域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四、“十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一)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努力把全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7左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0%左右。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整合和完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等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组织三支队伍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深化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切实加强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做好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推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全省总人口低速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各学龄人口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持续下降。据预测,2010年我省6―11岁小学适龄人口将由2004年的615万减少到509万,12―14岁初中学龄人口将由2004年的391万减少到296万。据此,我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要适时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速提升劳动力人口就业技能。深化高等院校体制改革,发挥在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共享途径。加速重点行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构建高端人才培养系统和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计划生育和卫生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对重点人群实施“100%安全套”工程;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大力提倡婚前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体系建设,依托社区、公共教育设施,全面推开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三)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保障人口安全。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公共政策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孕情监测,搞好孕产期随访服务。加大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特别是执业资格认证以及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物的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加快建立和完善老年经济供养、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办好各类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培植老龄产业。改进和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功能,提倡社会养老、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满足老龄人口的特殊需要。充分挖掘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才优势,实现老龄效益化。倡导和谐代际关系,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