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干出理论教研室编研习中医,发扬国粹日录四.言诀2一、经脉与脉气2二、部位、诊法4三、五脏平脉7四、辨脉提纲8五、诸脉形态10六、诸脉主病13七、杂病脉象19八、妇儿脉法35九、奇经八脉诊法37十、真脏绝脉40五.七言决42一、浮42二、沉44三、迟46四、数47五、滑50六、涩51七、虚53八、实54九、长56十、短57十一、洪58十二、微60十三、紧61十四、缓62十五、芤64十六、弦66十七、革68十八、牢68十九、濡69二十、弱71二十一、散72二十二、细74二十三、伏75二十四、动76二十五、促78二十六、结79二十七、代80濒湖脉学白话解北就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此段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品管。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气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光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以脉在人体内生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此段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环于经脉的外边。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瑶,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此段讲“胃气”和“宗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到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功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适当呼吸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知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的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门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二、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是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的又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一般属于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肮脏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都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此段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诊法中所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浮取能观察有无外威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即左手,右即右手。诊有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运用“七诊”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和分析就较全面了。诊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时,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候,仔细观察的意思。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于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心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病变,,脉搏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就是”不病都否(即“不”的意思)。三、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为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肾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的不同表现。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侯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在稍着力,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在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生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会说;“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1.)毛:这里作“浮而轻虚”解。2)石:这里作“沉而有力”解。3)病生于内: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日,……,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此段讲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而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爱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洪、弦、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四、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到,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到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办在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1)数(shuo);晋朔。即:“快”。2)晦明: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故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在未会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已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既分清了迟、数两脉,不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面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其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