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卷第1页,总14页2019-2020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漫天星斗B.自成体系C.绵延不断D.多元一体【答案】D【考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解答】通过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地域分布于中华各地,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至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这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B.王权与神权相互结合C.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具有继承性稳定性【答案】C【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通过材料“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早期国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正确;ABD特点在材料中尚未体现,排除。故选C。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句话出自()A.《论语》B.《老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A【考点】百家争鸣【解析】试卷第2页,总14页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答】材料的意思是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体现了儒家的“仁”“礼”的主张,A是儒家、B是道家、C是法家、D是墨家。4.秦朝建立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在六国的旧都城处设置郡,旨在()A.强化边防B.整顿风俗C.抑制商业D.巩固统一【答案】D【考点】秦朝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解答】六国都城旧址不属于边境,A排除;整顿风俗和抑制商业不符合其政治目的,排除BC;“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的目的是粉碎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地方管理,D正确。故选D。5.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与销售。以上措施()A.践行了“与民休息”的理念B.抑制了商贾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平抑和稳定物价【答案】C【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通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钱官营制度,这主要旨在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与民休息的理念,排除A;抑制商贾势力膨胀,最终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盐铁官营不是为了稳定物价,排除D。6.为了尽快平定黄巾军起义战事,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一措施()A.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B.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C.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使黄巾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答案】A试卷第3页,总14页【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成功翰墨您的证据。【解答】通过材料“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和知,东汉末年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故A正确;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说法错误,排除B;豪强地主势力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排除C;黄巾起义在后来被镇压,排除D。7.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这一举措()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消除了南北风俗的差异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答案】B【考点】魏晋至隋唐的文化【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解答】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C太过绝对,排除。8.《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其主要目的是()A.为接受汉族文化扫除障碍B.改变鲜卑贵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C【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目的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嫡孙,而且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其目的是确立北魏皇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项均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试卷第4页,总14页9.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即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说明大运河的开凿()A.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D.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表明大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10.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影响表中县城数量及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A.朝代时间长短B.经济格局变化C.疆域面积大小D.王朝力量强弱【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从表中可知,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1.唐朝的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唐朝设置政事堂主要目的是()A.防止决策失误B.巩固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试卷第5页,总14页【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决策失误”是唐代多人共为宰相的目的之一,并非主要目的,与题意不符。B.题干所给材料叙述了唐代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宰相的职位不单单授予一个人,而是多人共为宰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多人共为宰相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12.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答案】D【考点】古代赋税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相关知识。【解答】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增加并不明显。据此依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D正确,排除B。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赋税的货币化”并不是两税法的特点,故排除C。故选D。1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唐朝时期)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是()A.范围广泛,内容丰富B.全面繁荣,兼收并蓄C.交通发达,影响深远D.西学东渐,交流频繁【答案】B【考点】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试卷第6页,总14页【解答】“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表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故B正确;A项“范围广泛”,C项“交通发达”,D项“西学东渐”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14.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A.促进封建经济发展B.削弱士族门阀势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答案】B【考点】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有: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解答】依据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中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削弱士族门阀势力,故B正确。藩镇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依据材料“藩镇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可知C说法错误,排除。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15.唐朝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念,其出发点是()A.调和儒佛道三者关系B.应对佛教和道教挑战C.推动理学体系的形成D.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答案】D【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念”。【解答】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念,主要是为了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6.宋朝军队的主干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其结果是()A.将不知兵,兵不知将B.形成“冗兵”的弊端试卷第7页,总14页C.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D.守内虚外,重内轻外【答案】A【考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依据材料“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领兵权与调兵权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依据题干“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可知D项未体现,排除。故选A。17.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境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A.头绪过多,操之过急B.影响巨大,效果明显C.用人不当,落实不力D.政见不一,导致失败【答案】A【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迅速推展,引起了强烈的不满,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头绪过多,操之过急,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8.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答案】C【考点】元朝行省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试卷第8页,总14页【解答】A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