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中国——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1、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2、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潮。3、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4、社会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启示:反帝和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阶段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甲午战争——1927年)1、政治上:①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②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先后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救亡运动。2、经济上: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三股进步思潮:①维新思潮;②民主共和思潮;③民主科学思潮①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社会的沉沦1、列强侵华的主要事件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B、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C、一战时期日本侵华和《二十一条》1915D、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巴黎和约》19192、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3、列强侵华的影响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破坏性:(2)建设性A、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救亡运动此起彼伏例1:(1)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4分)(2)简要分析分析列强改变侵华政策的原因以及中国局势的影响。(8分)(1)转变:由瓜分到“以华制华”。(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2)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影响:A、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殖民地程度加深B、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C、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抗争与探索的主要事件A、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B、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E、新文化运动F、五四运动G、国民大革命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③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广泛传播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曲折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A、时间:19世纪60、70年代B、地点: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原因:①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②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创造了条件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影响①引起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②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A、初步发展的时间:甲午战争后(90年代)B、初步发展的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了政治舞台,领导民族救亡运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A、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B、原因: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采取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和利润的刺激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影响①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打下了物质基础(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利的因素A、列强的侵略,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术等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例: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①列强经济侵华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③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A、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B、它导致了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C、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封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思想。同时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D、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①主要从事轻工业和小规模采矿业②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发展十分艰难③与外国资本既矛盾又依存归纳:戊戌变法兴起的原因A、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B、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1、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原因)2、维新思潮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思潮得到进一步发展维新代表主要思想思想核心或特点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梁启超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把西方政治学说……倡民权冲决网罗-抨击旧制借用社会进化论观点2、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B、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体制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A、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3、康梁为变法做的准备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天演论》“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强学会保国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类别作用局限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教方面军事方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4、变法的作用局限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5、戊戌变法的历史遗产(历史意义)A、具有鲜明爱国色彩救亡图存运动B、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等的近代化D、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引领时代新风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革命必须推翻清王朝打倒帝国主义例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C、没有实行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例2、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是A、公车上书B、保国会成立C、强学会成立D、创办《时务报》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补充)百年辛亥一、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2、《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民族危机不断加强3、清末“新政”,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各地人民反帝斗争风起云涌革命的目的: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目标)——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民权主义1、内容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A、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B、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2、三民主义的评价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②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新制度的创建1、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内容、意义、为什么没起作用)(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十九条参议院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①目的:限制总统权力,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②内容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共和”等原则A、民主环境很不完善1、民众的公民意识差。2、政治权利基本控制在旧官僚、旧士绅手里3、列强干预B、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④《临时约法》为什么没有起到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的作用?例: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