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复习资料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阶段?(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2)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3)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③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1)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环境科学的任务:1.探索全球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生产、生活)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环境科学特点和研究方法?(1)特点:环境科学要研究的对象是形式千姿百态、关系错综复杂、范围巨细有别的,这就决定了环境科学有多方面的特点,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践性4、交叉性(2)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抽象与调查研究2、模型法3、系统分析法4.水资源的特性和概念?(1)水资源的特性:1.作用上的重要性2.补给上的有限性3.时空上的多变性4.利用上的多用性(2)水资源概念:狭义: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水量,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的储量和动态水量组成。广义: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5.水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减灾措施?(1)洪水灾害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战略与措施:①工程措施:水库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分蓄行洪工程②非工程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分蓄行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完善抢险救灾体系(2)干旱灾害成因:降水;蒸发减灾措施:加强长期预报;推广人工降雨;发展节水灌溉6.水体和水体污染的概念?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水体两种含义:一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河流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环境学领域中则把水体当作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相、水生生物等完整单元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2)水体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一)物理污染①悬浮物质污染:悬浮物质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溶入,对水生生物不利。②热污染:来自各种工业过程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生物种群、群落变化。(20℃硅藻;30℃绿藻;35℃蓝藻)③放射性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著增加,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二)化学污染1.无机无毒:酸、碱、无机盐类。危害:①使淡水的矿化度增高,影响用水水质②富营养化2.无机有毒:①重金属:汞、铬、镉、铅、砷危害:富集致癌②氰化物:含CN-的物质,急性中毒死亡③氟化物:氟骨症、损害肾脏3.有机无毒:主要是需氧有机物4.有机有毒:主要是需氧有机物(三)生物污染生物污染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危害:因优势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兰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主要类型有水华、赤潮7.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1.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工业废水量:技术改造,采取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综合利用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注意有毒有害废水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4.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查清水资源总量8.是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其危害?定义: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危害:因优势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兰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主要类型有水华、赤潮9.尾水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方法?(一)尾水的生态处理稳定塘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二)尾水的回用工业回用;农业回用;城市回用;地下水回灌;生态回用(三)尾水的自然处置10.何谓大气污染?有哪些影响因素?定义: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11.大气污染有哪些类型,是如何形成的?(一)烟煤型污染:生产或生活燃煤是煤烟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产生的污染物包括:灰分、有害气体如SO2、H2S、NOX、CO2、CO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为“酸雨”。(二)交通型污染:机动车尾气是交通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光化学烟雾是在强日光、低风速、低湿度等条件下,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反应物和产物,即臭氧(O3,85%以上)、过氧乙酰酸酯(PAN)、醛类(甲醛、乙醛等)、酮类、高性自由基(OH、RO2、HO2、RCO等)和有机酸类等二次污染物,形成高氧化的混合气团。(三)酸沉降污染: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即酸的湿沉降,酸雨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二次污染物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是与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热点”问题12.试述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1)、颗粒物:①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细小固体粒子。通常是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②烟:通常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总是伴有诸如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时便生成各种烟尘。③飞灰:指由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的较细的粒子。④黑烟:通常指由燃烧产生的能见的气溶胶,不包括水蒸气。⑤雾:在工程中,雾一般指小液体粒子的悬浮体。它可能是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以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水滴的粒径范围在200μm以下。(2)、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有毒,能与氧气争夺血液中的血色素,使血液携带氧气能力大大降低,使人体缺氧而窒息。主要来源:汽车尾气(3)氮氧化物(NOx):主要污染物:NO、NO2;性质: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主要来源:燃料燃烧、汽车尾气、部分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4)碳氢化合物(CxHy):主要来源:自然源——生物分解(CH4);人为源——不完全燃烧和有机物的挥发。主要危害:能生成有害的光化学烟雾。(5)硫氧化合物(SOx):主要污染物:SO2、SO3;性质:有刺激性气味;SO2能与水反应生产亚硫酸;SO3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6)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产生: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主要成分:臭氧(O3)、过氧乙酸硝酸酯(PAN)、酮类、醛类等。13.试分析硫氧化合物的生成机理及危害。生成机理:矿物燃料的燃烧释放出SO2、SO3,;SO2能与水反应生产亚硫酸;SO3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有促癌作用;(b)会形成硫酸烟雾,危害更大;(SOx与颗粒物(主要是FeO)的混合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如伦敦烟雾事件。)(c)对植物造成伤害,破坏叶面结构;(d)腐蚀材料。14.试分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危害及影响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机理: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主要成分:臭氧(O3)、过氧乙酸硝酸酯(PAN)、酮类、醛类等危害:(a)刺激眼睛;(b)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刺激粘膜、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c)臭氧能损害有机物质;(d)可能会引起哮喘病的增多,还会引起植物毁坏。影响因素:一是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二是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三是NOx参加15.酸沉降与防治措施?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面,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防治措施:(1)使用低硫燃料或改进燃烧装置;(2)烟气脱硫脱氮;(3)控制汽车尾气排放16.全球变暖与防治措施?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摄氏度;(2)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1)调整能源战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向清洁能源转化;(2)绿化对策;(3)控制人口,提供粮产,限制毁林;(4)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17.臭氧层破坏与防治措施?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类对臭氧的破坏,一个氯原子可使10万个O3分子被破坏,因此危害相当大;NOx对臭氧层的破坏,平流层中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是NOx、NO;HO自由基对臭氧也有破坏作用应对措施:(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2)回收和再循环;(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经济措施: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3)改进CFCs产品;(4)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18.土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土壤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时期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畜禽排泄物、生物残体和大气沉降物等。19.土壤污染的危害。(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2)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20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1、内在因素:化学键类型、电负性、原子和离子半径、以及化合价。2、外在因素:气候条件、有机质、地形部位、水、氧及二氧化碳、介质的pH和Eh,以及胶体的作用。土壤中所见到的各种迁移与积累现象,都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溶解、氧化还原、螯合、悬粒迁移、生物迁移。21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方式。吸附、降解22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即采取对策预防土壤污染;二是“治”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治理。(一)土壤污染源的控制首先要弄清楚污染源;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断污染源,这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二)污染土壤的修复1、土壤农药污染的治理(1)生物修复(2)化学添加剂和农艺措施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1)施放改良剂(2)排土、客土和水洗法(3)电化法、热解吸法(4)生物修复23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等2、人为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5)其他人类活动24荒漠化的危害。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2、土地生产力下降3、草场质量下降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5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2、影响工矿、水利和交通等建设工作;3、威胁群众生命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