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学科定位:属于马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高度相关,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学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多个侧面方面,研究科学技术活动全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的研究论题、内容和范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体系构成:“四大块”--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技观、科技政策;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催生出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依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角度入手,深入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与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体系。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是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辩证法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创立,强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1.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博大精深,是马列哲学的直接来源2.马恩共同创建马主义哲学: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列宁撰写《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展自然辩证法在近代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欧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不仅如此,马恩还断定科学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发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编译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开辟了自然辩证法这一全新学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此后的数十年中,自然辩证法在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之列。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和技术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2.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3.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4.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第二章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1.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古希腊只有自然哲学,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蕴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研究和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利弊:1.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2.形而上学性;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造成了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3.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和发展1.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1.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2.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3.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4.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5.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中。2.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演化就是例证;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进化是有条件的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有序和进化,又有无序和退化。有序性就是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导致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不仅在空间上展开其多样性,而且有时间上的历史。时间是与不可逆过程(有时间箭头方向)相联系的。现实的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可逆过程,并不否认自然界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进化是指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增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大体是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所构成,是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的共济进化。分叉和突现是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体现了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根源。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能够内在产生出随机性,即所谓“内在随机性”。它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从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测性的幻想。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的走向有序和演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第四章人与自然(重点)1.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答:⑴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从人类的产生到人类的演化发展整个过程可以称为人类超越自然界的过程,而重要的中介是劳动和实践。⑵.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②.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⑶.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2.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形成原因: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活动,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顶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化解方法: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产业的建立,将大大缓解人工环境、人工自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佳选择。总结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战略措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走生态化的“农业-知识业-信息业-工业-服务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3.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说明谋求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