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或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限。或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成反比的关系。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感受性的大小是以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三、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如:明适应、暗适应现象。(二)感觉后象当外界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然留存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感觉后象。(三)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同时对比(同时产生两种感觉所形成的对比)2、相继对比(先后产生两种感觉所形成的对比)(四)联觉某种刺激引起某种感觉,并且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如黑色看起来觉得沉闷、压抑。四、视觉、听觉1、视觉(1)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即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2)视觉器官①外界光线—瞳孔—玻璃体—视网膜(锥体细胞、杆体细胞)—视神经—枕叶后端—视觉②视网膜的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感受强光,称为明视觉器官)和杆体细胞(感受弱光,称为暗视觉器官)。2、听觉(1)听觉的适宜刺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即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2)听觉器官①听觉器官(耳廓、外耳道和内耳)②声波—科蒂氏器官—神经冲动—听神经—颞上回—听觉五、其他感觉(一)嗅觉1、适宜刺激:能挥发气味和有气味的某些物质。2、嗅觉器官:鼻腔上膜的嗅细胞。3、嗅觉中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二)味觉1、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甜苦酸咸)的某些物质。2、味觉感受性与嗅觉密切相关。失去嗅觉,也就难品其味,因为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3、味觉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饿—甜咸感受性较高,酸苦感受性较低;饱—酸苦感受性较高,甜咸感受性较低。(三)皮肤感觉皮肤感觉的种类: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分别有相应的受纳器或感受器)。(四)平衡觉(静觉)1、感受器:前庭器官(内耳)。2、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主要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3、人体位置改变—耳石运动、半规管液体流动—前庭器官—平衡感觉(五)运动觉(动觉)1、感受器:位于或分布于肌肉、筋腱和关节之中。2、身体运动—刺激动觉感受器—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脊髓后索—丘脑—中央后回3、动觉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以及身体的运动,均需视觉、触觉、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的反馈信息。(六)内脏感觉1、内脏感觉的种类: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疼痛等。2、正常情况下,大脑接受的有关内脏感觉的信息比较少,当内脏器官产生异常时,大脑接受其信息会增加,从而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七)痛觉1、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的末梢分布在皮肤之下,比触觉感受器位置深些。2、痛觉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手段,当组织受到潜在的和实际的伤害时,即会发生疼痛的感觉。3、引起痛感的刺激是通过化学物质(舒缓激肽和组胺)激活游离神经末梢(人体中分布得最为广泛的躯体觉受纳器或感受器)的结果。4、内脏痛觉通常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感;皮肤痛觉通常定位准确、性质清楚(能说清是扎痛、拧痛或胀痛等)。※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告知身体的某个部位产生病变,引起人们的警觉,从而产生保护意识和行为。※1、针刺镇痛2、催眠无痛拔牙第二单元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许多属性及其关系的综合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为感知。在知觉过程中,人脑总是在已有经验参加之下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给事物以名称,对事物作出解释。※观察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在观察中,由于有思维参加,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感性认识。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察可以获得外界事物的信息,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二、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选择性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是众多的。但是,人并不能注意到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也不能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能选择其中少数刺激加以反应。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的能力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才使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⑴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⑵对象和背景的差别⑶对象的组合(知觉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人在知觉事物时遵循接近性、相似性、封闭性、连续性等原则。2、主观因素⑴、需要和动机⑵、兴趣⑶、性格⑷、气质⑸、知识和经验&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只是人对人的知觉。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别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对别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包括对别人的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表情等的观察。对别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包括对别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性格、信念、价值观等的理解。(2)自我知觉。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自己对自己形成一定的看法,留下一定的印象,叫自我印象或自我观念。在自我知觉中,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3)人际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知觉。人际知觉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表现为亲则近之,疏则远之。人际知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的相互联系的作用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他人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知觉。(4)角色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或别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在角色知觉中,角色的社会地位、身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想当什么社会角色就能成什么角色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是确定角色社会行为规范的依据。角色的社会行为规范,是由特定社会提出的符合社会地位、身份的规则和准则。3、社会知觉的偏见知觉的选择性特点,有时会给人带来一些知觉的偏见。⑴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⑵近因效应(后因效应)⑶晕轮效应(以点概面效应)⑷定型效应(对社会上某一类人固定的、笼统的看法)(三)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人就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如大小、亮度等)(四)理解性所谓知觉的理解性是人们在感知现实界的对象和现象时,往往根据以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它们。知觉的理解性是通过人在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而实现的。三、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等)※感知障碍1、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不识症)2、感知错幻⑴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感知)⑵幻觉(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第三单元记忆一、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事物,做过的事情,它们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以经验的形式重现出来。&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记”包括识记和保持,“忆”则包括再认或重现。整个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对识记过的事物有一种熟悉感,并且能够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事物。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再认的现象。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储存和巩固知识经验)和回忆(提取知识经验)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并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正是有了记忆,人们才能积累经验,使先后的经验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连续的、发展的统一过程,使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得以发生和发展,使人的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得以形成和完善。&三个记忆系统认知心理学将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图像记忆:是指视觉的瞬时记忆。声象记忆:是指听觉的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1)鲜明的形象性。(2)容量大,但保留时间很短。(3)信息如果被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就会消失。2、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2)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如记外文生词),而不是它们的形象。(3)信息通常可被意识到,因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3、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1、容量(信息的种类或数量)是无限的。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类。即语义编码(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只有当人们需要时,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也才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4、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为干扰(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所造成的。※记忆的三阶段模型输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初级记忆)长时记忆(二级记忆)1、感觉记忆中登记的材料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即短时记忆,如果没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2、短时记忆是一种具有有限容量的“工作记忆”,信息大约在15~20秒之内就在这种记忆中失去,例如查到的电话号码。3、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诵可进入长时记忆。与短时间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并主要根据其语义—联想特点来储存信息。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可以很长,甚至保存终生。记忆的生理基础1、按照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记忆的产生是大脑皮层暂时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识记就是形成暂时联系,保持是暂时联系的巩固,再认和重现是暂时联系的恢复。2、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与记忆关系密切的是额叶和皮层下的海马。颞叶区多半是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部位;海马与短时记忆有密切关系。二、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所出现的形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