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大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风在记忆中升起叶开在当代作家中,莫言创作力惊人,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泛地介绍到全世界,是中国当代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曾荣获国内外各种大奖,如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短篇小说创作也丰富多变,自由恣意,意象瑰丽,故事动人,有很多篇目都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大风》是莫言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莫言的作品长期被大陆中小学教材编写者排斥在外,理由是莫言的作品“血腥”“暴力”。但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各地教材编写者都声称要选入莫言的作品。这件事情让人感到蹊跷:之前三十年一直“血腥”“暴力”的莫言,怎么一获诺奖就不血腥不暴力了?这是取媚诺奖评委呢,还是教材编写者没有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些教材编写者大概没有读过多少莫言的作品,他们的印象大概是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和十年前评论界一直以“残酷叙事”为评判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而来的。诚然,这些作品里有些血腥暴力,但莫言创作力旺盛,作品数量庞大,他写了六百万字作品,除去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篇幅稍长无法纳入窄小的教材里,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题材多样风格多变,长短适宜,其中很多都适合中小学教材,比如我选择的这短篇《大风》。我女儿今年读初一,莫言那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她读了两遍,而且兴趣盎然。可见起码《生死疲劳》合适初中生阅读,教材编写者最好自己先阅读起来,太可不必忧心忡忡、越俎代庖|规定这个不合适,那个太暴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在于选入太多无聊无趣的垃圾课文,偶尔有些好的作品还惨遭删改,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和测验中通过自以为是的标准答案败坏了孩子的胃口,使他们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无法养成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今年八月在上海书展期间见到莫言,我跟他聊起正在做一件编写“一个人的教材”的事情,我说《当代短篇小说卷》打算选入他的《太风》,莫言欣然同意,并在我出示的《作品授权书》上签字。他说起这个三十八年前写成的作品,说写完这篇小说就从部队里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了。在军艺念书期间,莫言写出了他的创作生涯中第一个高峰期作品:《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等。莫言短篇小说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名篇,要在其中选择一篇实在勉为其难。我本来想选他作品中怪异些如《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好玩些如《大嘴》等,最终定下来选《大风》,却跟一名青年作家有关这次编写“一个人的教材”是偶然聊起来的。单位吃午饭后,我和《上海文学》编辑青年作家甫跃辉、《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在一起聊天。那时我正在微博上批判金波、梁衡等人的教材体作品,说起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入的作品大多数都很糟糕,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学创作的状况,其中的重灾区是现代白话诗歌。教材里编入的大多数现代诗歌完全不能说是诗歌,连合格的分行句子都算不上。这样一说,成了热议。聊天时,程永新和甫跃辉说,你干脆自己编一本教材得了。我在微博提到这件事情,凤凰联动董事长张小波立即就说,我们来出版。事情就这样成了。本来,我只打算编一本《中国当代诗歌选》,后来一说开,大家建议再加上小说和散文,形成一套三册。说到酣处,甫跃辉建议说:“程老师写过一本《一个人的文学史》,廖老师你干脆出一套《一个人的教材》。”这真是一个金点子。事情真的成了。甫跃辉推荐汪曾祺、莫言、陈映真等人的作品。汪曾祺的作品我考虑权衡下选了《异秉》,莫言的太多,一直犹豫,甫跃辉说:“《大风》我太喜欢了,我读了起码有二十几遍。”八月十九日那天一起吃晚饭时,我对莫言说:“小甫对你这篇小说如此喜爱,到了疯狂的程度,我不得不选。不选对不起他的痴迷。“那就选吧。”莫言说。我请莫言签好了授权书,然后继续聊天。莫言说他非常支持我对语文教材的批判,他自己在十几年前就撰文批判过,而现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变得越来越糟糕了。莫言说回北京后,再修改一遍发给我。一周之后,莫言把修改过的《大风》发过来给我。信中戏称我为“廖老师”,说:“将《大风》改了一下,删去了原文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文字也顺了一下,这样更完整一些。也更适合孩子们阅读。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指出。”《大风》最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对景物的描写,以及叙述在这种景物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原来开头有八段交代写“我”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匆匆赶回家,想起爷爷在村里是干活极其漂亮、备受村里人尊重的庄稼人。末尾也有两段交代。莫言把前后两个部分都删掉了,这样小说更加纯粹了,小孩子和爷爷一起去草甸子割草后遭遇大风更加惊心动魄。这个故事写环境、写景物,都非常凝练;写庄稼、云彩、鸟雀、蚂蚱非常生动;大风欲来时的景象,栩栩如生。小说可以作多种解读,可以微言大义,也可以作复杂的、貌似高深的道德阐释,热爱大地啦,土地的精神啦。然后把这个人物形象引申到高大全的方向`去,让我们学习他,热爱他。我觉得不妨简单地去读它——小说通过叙事者“我”的目光看到一位技艺精湛、性格温和、意志坚决的老农民的生动形象。他对土地有深厚感情,对庄稼田各种活计无一不精,连磨刀都比别人磨得锋利,干活更是敬业、专业,深得村民的尊敬。他像爱土地一样,爱护着自己的孙子。这样一位老农民,可以说是乡村生活的专家,他对天气、季节、庄稼生长、野地动物等的知识,超过了大多数人。每个人大多有与爷爷相处的经验,虽然场景不同,时间不同,但我们的情感在极大部分上,都是相似的。城市里的生活与莫言笔下的乡村生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在城市里,只能和爷爷一起沿着人行道走,只能耐心地等待红绿灯的变化。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技艺精湛的农民爷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莫言这样,把乡村生活写得如此冷静而又如此温暖。这篇小说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其中之一是用词谨慎、准确;其二是写人物细腻温暖,但不动声色。莫言写景物极其生动,如大风降临前的情形:“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还能把这种情感重新唤醒,表现出来。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难忘的、栩栩如生的记忆,可能是人,可能是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感受力和同情心,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温暖的,都一过即忘;其二是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懂得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这种珍贵的记忆,而是堆砌一些从课文里学来的所谓好词好句,其实是陈词滥调。看着很丰富,但空洞无物。有心的读者不妨想一想类似的一些问题:1.莫言在为这部选集特别修订小说时,为何要删掉原来的开头和结尾?2.如果我们描写自己和爷爷或者奶奶的关系,可以怎么写?写一件事情还是描述一个过程?3.通常来说,一部作品里的细节能够让读者记忆深刻。你能把这样的细节写出来,你的小说就闪闪发光了。不妨对比一下你自己写云彩、写日出、写草地和《大风》里的描写方式,看看怎样才能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充分。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