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教学难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1、掌握生字词;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三、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3、齐读4、5节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2)指名口述过程(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板书设计18.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复习导入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阅读思考:(小黑板)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三、学习第二段1、学生默读、思考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缶——瓦制的器皿。(瓦罐)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2)赵王决定怎样?(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3、汇报交流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3、小组讨论4、逐问题讨论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7、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板书设计18、将和相廉颇不和蔺相如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9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揭题、读题。2.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第一轮对话。(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学习第二轮对话。(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讨论、交流。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四、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设计19草船借箭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2.板:神机妙算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三、学习“知周瑜”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1)指名读第三节。(2)口头完成填空。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板:知周瑜心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1)比较句子。(2)齐读此句。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四、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2.理解这句句子。(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3)齐读句子体会。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4.齐读第二段体会。五、学习“识天象”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1)板:大雾弥漫(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识天象(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