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1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王金丽精神分析法心理病理学观点潜意识决定论——潜意识受压抑而致病幼年情结决定论——早期创伤是致病根源性欲决定论——最基本的压抑是性压抑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的三个历史阶段1890—1950本能理论自我(ego)理论自身(self)理论精神分析的主要的概念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本能驱力愿望实现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儿童成长阶段:口欲,肛欲,Oedipal期(性蕾期),潜伏期,青春期精神分析的第二阶段人格结构学说:本我,自我,超我心理防御机制攻击性/死本能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反向作用转移逆转抑制与权威认同禁欲理智化感情隔离压抑升华原始的机制分离投射无所不能贬低原始的理想化精神分析治疗第三阶段心理社会学说: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心理社会性认同客体关系学说(相对于本能学说)五项“口欲期任务”:忍受延误;忍受两难;自身-客体区分;象征化;内在与外在的分离释梦梦的工作方式:凝缩,转移,象征等现梦与隐意分析背后的潜意识冲突和愿望诉说梦当时的自由联想咨询环境设置设置包括:①时间安排:每次治疗50~60分钟,短程治疗每周一次,中、长程治疗每周可2~3次;②疗程的设定:短程治疗一般20次左右,中程治疗50~60次左右,长程治疗一般不在开始阶段决定治疗结束的时间,其治疗持续的时间视患者的问题和治疗进展的速度而决定;③治疗室的布置:对分析治疗过程有意义的不是房间究竟应该布置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是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如患者坐到了治疗室应该坐的椅子上)或患者对房间内事物的反应短程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选择病人:能识别焦点冲突能从感情关系上去思考强烈的治疗动机至少与一个人有密切关系对尝试的解释反应良好治疗者:能与病人建立感情上的交往排除重性抑郁症、精神病及“见诸行动”的病人排除边缘型、自恋型人格障碍及偏执阻碍的病人阻抗Freud于1900年给阻抗所做的工作定义(Workingdefinition)或解释是:阻抗意味着对抗(Resistancemeansopposition),所有来自患者内部的、与分析程序和分析过程相对抗的力量都是阻抗,包括:①阻止、妨碍患者自由联想的力量;②干扰患者试图回忆和获得内省的力量;③与患者理性自我及想改变自己欲望的对抗的力量。阻抗的表现迟到、失约、忘记付费沉默:不愿意和分析师交流他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什么可谈的:交谈中感情缺失;僵硬的、不自然的姿势;回避主题:总谈论过去或现在,或总谈论别人;回避性的语言;梦的缺失;阻抗的分析与处理精神分析技术上包括:识别正视与澄清解释修通心理防御的概念1、防御是自我的功能,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主要是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和攻击性。2、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3、防御机制的运作可能会导致现实事件的部分缺失或扭曲(如否认)。防御机制的主要类型——自恋性防御机制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defense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对使用者来说,这一机制能改变现实情况,使其不必面对现实。但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感觉和行为却是古怪的。自恋型防御机制(1)精神病性否认(psychoticdenial):对外界确实存在的事实加以否认(如,“我从来就无父无母”),所有外界现实只是为了适应内部的需要。精神病性否认可导致一个人拒绝承担自己行为上的任何责任。自恋型防御机制(2)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部现实的显著妄想,常带有被迫害的意义。患者从别人身上感知到了自己的感情,然后根据这种感知而产生行为(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见的被害妄想)。通过妄想性投射,不愉快的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给别人而减轻。自恋型防御机制(3)分裂作用(splitting):其作用是避免两个以上的矛盾内容或情感同时在意识中存在。(如,一个幼小的孩子可能会对你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两分钟后他可能又会大发雷霆:“我恨你!”)防御机制的主要类型之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defensemechanism):此类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对使用者来说,它能减轻或消除由于体验到亲密人际关系受到威胁而引起的焦虑。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1)非精神病性投射(non-psychoticprojection):指一个人将自己不愿承认的感情推诿于他人,如严重的偏见,由于无根据的怀疑而拒绝亲近别人,对外界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过度警觉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2)防御认同(identification):通过认同作用来保护自己以对抗分离。如,用“与攻击者认同”的方式来对付自我的焦虑,保护自己。或在癔病症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很象他最近刚刚逝世的父亲或母亲的生前的某些症状。内射性认同(Introjectiveidentification):是指与内化了的客体认同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指个体想象他人存在于他之中,并且是他的一部分的过程。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将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幻想或真实的客体身上。然后,再将这个客体内化。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婴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认同(续)不成熟的防御机制(3)疑病(hypochondriacs):是将不能被接受(被拒绝感)、孤独及攻击性冲动由对别人的责难转变为疑病的观念和相应的情绪苦恼。疑病的防御机制可使患者以他自己的痛苦和不适反复象别人诉说,以替代对别人的直接要求,或替代埋怨别人忽视他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常常是没有表达出来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4)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这是通过被动的、受虐的、或把冲动转向自己的防御方式而表达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因此这种表达是间接的,非即刻显效的。如,拖延,失败,为引起别人注意的挑衅性行为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5)见诸行动(actingout):指无意识欲望的直接表现,其目的是避免认识到所伴随的情感,如冲动的、甚至犯法的行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6)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采用幻想及停留在孤独退缩(autisticretreat)中的防御方式来解决冲突,达到自我满足,其表现常常是全面回避人际亲密关系及用怪癖来排斥别人,分裂样幻想能消除对别人公开的攻击冲动或性欲冲动。防御机制的主要类型之三——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对使用者来说,这些机制可以改变个体感情的体验或本能的表现,旁观者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奇怪,不可理解。神经症性防御机制(1)压抑(repression):是个体把一些本能的、能引起快乐的想法和欲望禁闭到潜意识中去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些本能的想法同时会招致一些其它的不快乐的体验(如,被超我所不允许或被外界现实所禁止)。压抑是无意识而有目的的遗忘,是有目的的把那些不愿感知的东西排除于意识之外。虽然被压抑的东西不能被意识到,但它在潜意识中它仍然起作用。神经症性防御机制(2)退行(regression):是个体用回到力必多发展的早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神经症性防御机制(3)置换(displacement):把对某人或某事的、能引起焦虑的情感无意识地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压抑和置换常常同时起作用,压抑能够被支撑并感到安全,就是因为将压抑的体验用替代物来替代了。如,儿子压抑了对父亲的恨,转而会体验到对其他男性权威的敌意。神经症性防御机制(4)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个体为对抗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形成一种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反应。最典型的是强迫症的症状,患者所努力追求的清洁和次序感,是反抗他对肮脏和无序的本能要求。神经症性防御机制(5)隔离(isolation):个体把原来相连在一起的观念与情感分离开来,以保护自我不要忍受痛苦。来访者在谈论最激烈或痛苦的事情时,仍然是平静的,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可理解的情绪,而没有意识到他的情绪已经被置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6)抵消(undoing):抵消是个体用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使过去的想法、话语或行动不在出现的一个防御机制。它是两个时间上出现的强迫行为,第二个行为是对第一个行为的直接对抗。如强迫症的一些重复行为和仪式化动作:在路中间放置一块石头作为一种攻击别人的行动,然后又回过头来把石头搬走以对抗和消除对别人的攻击欲望。神经症性防御机制(7)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又称为合理化,个体试图从逻辑上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态度、反应、想法和情感体验,并寻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实的的动机是他自己未觉察道的。防御机制的主要类型之四——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maturedefense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常见以下两种形式:幽默(humor)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是指当事人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当事人自己的窘困出境。这也是最为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例子:苏格拉底(雷电之后,必有暴雨)升华(Sublimation)是一种本能的力量以一种非本能的方式予以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指向原始的、生物学对象和行为的本能力量置换到较少本能色彩的、社会所能接受对象和行为上;同时,与这些对象和行为相伴随的情感转换成去性的(desexualized)、去攻击性的(deaggressified)情感。升华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升华都依赖于象征化的机制,而所有的自我发展都依赖于升华机制。咨询原则发现情结所在带入意识领域领悟在现实原则下纠正和消除心理问题建立健康心理结构精神分析法咨询方法宣泄法——运动宣泄、发泄屋释梦法——象征、投射自由联想法——阻抗分析移情法——情感移入精神分析法行为矫正法心理病理学观点人的心理问题也是学习的结果心理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心理问题有时会受到正强化我们在学习患病行为矫正法咨询原则问题行为可以被健康行为替代健康的行为也可以学习负强化可以消除问题行为正强化可以形成健康行为行为矫正法咨询方法放松法——松弛和紧张不能并存脱敏法——逐渐暴露法满灌法——快速暴露法代币法——及时渐次强化厌恶法——负强化空椅技术——角色互换行为矫正法人本主义疗法基本理论自我实现论受辅者(来访者/当事人)中心疗法教育改革论基本理论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的阶段。马斯洛早在1950年代就越来越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比自我实现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他着手修正第三势力心理学,并致力于创建一种新心理学。有时他称这新的心理学为“高度心理学”,有时称其为“第四势力的革命”或“第四势力心理学”或“第四心理学”。开始马斯洛给这种心理学取名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psychology)或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1967年,马斯洛就在学术界公开宣称这种新心理学及其刊物的诞生。1969年,马斯洛因心脏病发作而大幅度减少了工作量,但他仍然为《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号提供了两篇文章:《人性能达的境界》和《超越的种种含义》。他说第三势力应该逐渐让位给第四势力,而第四势力心理学是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价值。根据马斯洛晚年的思想,他在1954年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应该进行修正:就是说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还有一种超越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六个层次而不是五个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