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师宣言我骄傲,我与心灵最近我自豪,我让心灵沐浴阳光我崇尚济世为怀,淡漠功名利禄我敬畏师长教诲,携手传承未来我坚信同为兄妹,可以一路同行我追求技术精湛,竭力助人助己我奉行公平取酬,乐于手留余香我坦承无知不足,勇敢超越自我心理咨询师职业格言1、使人开心只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2、宣泄不良情绪是任何形式咨询的首要任务,去认真地听别人讲话吧。干这行的人最大的奖励,就是别人说你是一个很好的听者。3、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4、当你努力安慰身边那些遭受伤害的人们时,请你不要简单地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之类的话,那可能是当事人最不爱听的话。5、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6、有选择地不说出全部的真话,不等于说假话。7、心理咨询关系中需要有一种“距离美”。8、尽力而为,是成是败已不重要。9、心理咨询会给人以“登天的感觉”就在于:心理咨询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心理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心理咨询的首要任务是协助求助者进行心理分析,而非做思想教育;心理咨询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而非见不得人的事情;心理咨询确信人皆可自我完善,而非人是不能自我逾越的;心理咨询应增强人的自立能力,而非增强其对他人的依赖;10、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成长,也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心理咨询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心理咨询使人学会多听少言,而非少听多言。11、心理咨询之可贵,就在于它可以推动来访者去积极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进而提高其自信心与生活的智慧。心理咨询之难为,就在于这种来访者对自我的深刻反省与认识应该是自发而成的,而不是由咨询说教而致的。心理咨询之巧妙,就在于咨询者不断启发来访者说出自己想让他说出的话。心理咨询之高明,就在于来访者不但能独立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也能从中增长人生的智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一、启动工作团队。第一时间组建,包括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心理工作者或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政府管理人员等。出发准备,统一指挥,达到现场(建议南平市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激预案增加心理援助内容和心理援助组织。必要时可以请求其他地区心理咨询师支援);二、危机事件管理。达到现场以后,收集危机信息,预测心理反应,分析整体态势,对干预团队进行分组,分头开展工作。每个小组设组长1人,助理1人,进行现场访谈,收集有关信息;三、受害人群分类。确定受害人群的级别和数量,进行分组;四、高危人群筛查。重点筛查具有因急性危机事件而引发的严重精神障碍和自杀倾向的人群,对其进行应急处置;五、危机干预方案。根据受害人员的类型、人数等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工作流程(需要达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以后实施);六、危机干预实施。按照预案中的技术方案,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七、最后总结督导。方案实施过程中,工作团队应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工作,同时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和专业督导工作(使心理咨询师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与矫治方法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健康标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就是由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对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给予帮助或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消除心理困惑,健康地成长。其咨询内容例如:向中小学生提供有关的心理知识;青春期心理困惑;学习困难,如考试焦虑与紧张,学习方法与态度,如何解决学习中的注意力问题,提高记忆的效果;思维与创新;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厌烦;性格及行为偏差等问题;如何解决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如缺少知心朋友,感到在集体中有些压抑感;因个性的缺点和弱点而缺乏自信;如何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理平衡等等。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期末考试、期中考试、高考、周围环境的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家庭成员或经济状况发生意外变化)或人际变化等情况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很容易被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弱而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各种刺激一起袭来,如果没有教师或其他人员(家长、心理工作者)及时对症下药地进行认知上的调整,给以消极情绪的疏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便很难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高;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⑵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⑶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⑷个性发展的良好性。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按照上述标准,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都可能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或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我们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要看“不健康”的心态或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同时是否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劳动等带来不良影响,自我感觉是否痛苦,是否影响个体的发展。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我们在咨询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⒈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⑴目前,父母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有苦闷、烦恼、忧愁、焦躁、无奈等情绪,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⑵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⒉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三方面。⑴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还有一些其它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⑵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⑶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⒊情感类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三、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⒈一般心理与行为问题。⑴偏执。思想固执,行动偏激,不接受意见,自我评价过高,一意孤行。⑵暴躁。易被激怒,沉不住气,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往往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⑶孤僻。孤独,胆怯,冷漠,不合群,总是喜欢独来独往,脾气古怪,敏感多疑。⑷自卑。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等作出过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易生烦恼,悲观失望,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脆弱,依赖,缺乏自信心,不善交往。⑸嫉妒。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有时甚至采用贬低、打击他人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⑹行为问题。指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但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⑺人际关系问题。与老师、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不能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对别人指责多,不能容忍别人的行为等。⑻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很难持续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特别表现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困难。⑼依赖。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增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⑽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⒉心理障碍。⑴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可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主要有三种表现。①内心体验为害怕、担忧、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②精神运动性不安、来回走动、坐立不安,也可表现为发抖或震颤。③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脸色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头晕、尿频等等。⑵抑郁。自己感觉到容易疲劳,精力明显不足,心情压抑,悲观失望,高兴不起来,苦闷的感情与心境,学习兴趣的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学习不能胜任。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其它感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如身体多处不适感,头痛,身体酸胀感,记忆力明显下降,饮食不香等。⑶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易激惹,容易为一点小事和家人、同学发生矛盾与争执。⑷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和行动,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主要表现。其特点是:有“强迫感”,明知不对,仍无法控制,多次重复地、反反复复地想个不停,如反复洗手、整理书包,题目做好以后总是不放心,担心有错误,要反复检查,或者对书写的内容重复描写,已经写好的数字要反复描几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⑸恐怖症状。恐怖的对象比较广泛,如: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较为多见的是考试恐怖、社交恐怖等。是指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情景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不安的内心体验,因而出现回避反应。尽管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并无真正威胁,这种恐惧极不合理,但在相同场合均反复出现,难以控制而影响正常生活。四、防治对策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它活动形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