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1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一)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二)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三)显性感染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持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五)潜伏性感染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是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一致的。(一)入侵部位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2志贺杆菌、霍乱弧菌:经口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二)体内定位与组织亲和性有关(三)排出途径志贺杆菌:粪便排出疟原虫:虫媒叮咬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接损伤酶的作用(二)毒素作用外毒素,内毒素(三)免疫机制抑制细胞免疫:麻疹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变态反应:多见,以Ⅲ、Ⅳ型居多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任何动物。包括: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多使先认识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再认识其病原体。病原体推断原则——Koch法则:①在相应疾病患者中总是能检出该病原体;②在其他疾病患者中不能检出该病原体;③能从相应患者体内分离出该病的病原体,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动物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二)传染性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期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三)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蠕虫感染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3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有助于确定诊断、检疫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抢救、治疗的关键时期。临床上称顿挫期。4、恢复期有并发症、后遗症的可能。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1)发热程度(2)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2)极期3)体温下降期(3)热型及其意义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2)驰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3)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5)马鞍热:发热数日,停热一日,又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6)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2、发疹出疹时间:病种水痘、风疹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天数1233或456粘膜疹(科氏斑):麻疹向心性分布:水痘皮疹离心性分布:天花皮疹皮疹形态分类:1)斑丘疹;2)出血疹;3)疱疹;4)荨麻疹。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三)临床类型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4详细询问病史:潜伏期长短、起病缓急、热型及伴随症状、有无皮疹、出疹病日、疹型与分布等。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传染病的特有体征:麻疹的科氏斑,破伤风的牙关紧闭,狂犬病的恐水怕风,流脑的脑膜刺激征及瘀点瘀斑,出血热的酒醉貌和鞭击样出血点等。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的检出可直接确定诊断。(一)一般实验室检查A、血液常规检查1、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2、G-杆菌、病毒性、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不升高或减少;3、蠕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减少多见于伤寒。B、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C、大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细菌、原虫感染的诊断。(二)病原学检查1、直接检查病原体2、分离培养病原体3、检测特异性抗原4、检测特异性核酸(三)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诊断意义。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诊断现存或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四)其他检查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鼠疫,霍乱。城镇2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6h。2、乙类:SARS,AIDS,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禽流感,麻疹,狂犬病,炭疽,伤寒等。城镇6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12h。SARS、脊髓灰质炎、禽流感、炭疽,按甲类处理。3、丙类:流感,腮腺炎,麻风等。发现后24h内上报。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二)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思考题】:1、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2、感染过程中5种不同表现的定义及产生的机理。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征。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54、传染病的诊断应从哪几个方面收集资料。5、血常规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6、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各有何意义。7、传染病的传染源如何管理。8、保护易感人群有哪些措施。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可有黄疸。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肠外途径传播。【病原学】书P23(一)甲型肝炎病毒HAV1、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2、7个基因型,我国只有1个基因型。3、感染人血清型只有1个,只有1个Ag-Ab系统。(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形态及生物学特性Dane颗粒2、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3、抗原抗体系统(1)HBsAg与抗HBs成人乙肝感染后血中首先出现HBsAg。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后。(2)HBcAg与抗HBc血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游离者很少,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查。抗HBcIgM感染后出现较早,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3)HBeAg与抗HBe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含量多。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血清转换,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激活,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大三阳”HBsAg(1)阳性抗HBs(2)阴性HBeAg(3)阳性抗HBe(4)阴性抗HBc(5)阳性抗HBcIgM(6)阴性“小三阳”HBsAg(1)阳性抗HBs(2)阴性HBeAg(3)阴性抗HBe(4)阳性抗HBc(5)阳性抗HBcIgM(6)阴性“HBV感染恢复后”HBsAg(1)阴性抗HBs(2)阳性HBeAg(3)阴性抗HBe(4)阳性抗HBc(5)阳性抗HBcIgM(6)阴性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6(4)PreS1与抗PreS1(5)PreS2与抗PreS24、分子生物学标记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大小最直接的证据。标本:血液、肝组织附: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IgG抗HBs临床意义+----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急性肝炎趋向恢复(小三阳)--+-++恢复期,传染性低----+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未感染,无免疫力(三)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度异质性:变异率极高(四)丁型肝炎病毒HDV缺陷病毒,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五)戊型肝炎病毒HEV5种肝炎病毒的比较HAVHBVHCVHDVHEV病毒结构+ssRNAdsDNA+ssRNA-ssRNA+ssRNA传播途径粪—口血液、性、垂直传播粪—口病情轻急性、慢性孕妇重慢性及携带者无有无实验室检查抗HAVIgMHBVMHBVDNA抗HCVHCVRNA抗HDVIgM抗HEVIgM、IgG预防疫苗无同HBV预防为主【流行病学】书P28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5、预防【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书P29(一)发病机制1、免疫发病——病情轻重与病毒载量无直接关系。2、病毒清除——机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协同作用。3、肝脏炎症——机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免疫损伤。4、慢性化机制——免疫耐受、Th1/Th2细胞应答失衡、病毒基因变异,产生免疫逃避株。(二)病理解剖(自学)【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笔记麻醉学院09级3班王芷71、潜伏期长短不一:消化道传播——短,HA、HE血液传播——长,HB、HC、HD2、肝炎三大症状:乏力、黄疸、消化道异常3、病原学分型:HA、HEHB、HC、HD4、临床分型: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2)慢性肝炎:轻、中、重度3)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4)淤胆型肝炎5)肝炎肝硬化:代偿性、失代偿性,活动性、静止性(一)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2~4m(1)黄疸前期/前驱期:5~7d病毒血症:HA、HE起病急;HB、HC、HD起病缓慢肝炎症状+体征(2)黄疸期:2~6w黄疸明显肝脏肿大,部分脾肿大部分可有淤胆临床表现肝功能:ALT和SB,尿胆原阳性(3)恢复期:2w~4m,平均1m症状减轻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二)慢性肝炎仅见于HB、HC、HD1、定义:①急性肝炎病程6m,②有肝炎史,再次出现肝炎2、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厌油、恶心、腹胀尿黄3、体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黄疸4、肝功能: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白蛋白↓、丙球蛋白明显↑5、分度项目轻度中度重度酶ALT和/或AST≤正常3倍正常3倍黄疸TBil(μmol/L)≤正常2倍正常2~5倍正常5倍蛋白ALB(g/L)≥3532~35≤32A/G≥1.41.0~1.41.0电泳r-EP(%)≤2121~26≥26凝血因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