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本质)—助人自助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微观)和解决社会问题(宏观)的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是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会,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技巧。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1、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2、受助者:个体、群体、社区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4、助人活动:专业的方法四、社会工作面对的两类社会问题1.结构性或制度性的问题2.社会性的问题五、社会工作的特征①专业属性②实务属性③价值属性④福利制度属性六、社会工作的功能1、对工作对象的功能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人道主义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最直接的思想渊源。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1、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⑴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而且济贫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⑵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2、对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⑶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她确定由专人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⑷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⑸《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补充教材)总之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缺陷:【重点内容】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4、阻止了劳动力流动三、德国的救济制度——汉堡制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影响及评价消极救助→积极预防注重案主个别需求,给予个别化服务区域责任→社区工作雏形有效率的行政组织问题:贫困人口增多、贫民到处迁移、管理不易。四、亨利·索里牧师186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五、COS对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评价)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有重要贡献:友善访问员在会社中的实践,一方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社会工作者的专门化进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2)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运用同一的理念协调组织慈善救济事业,为形成具有共同价值体系的统一概念范畴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创造了条件。六、睦邻组织运动1、睦邻组织运动的发端:英国牧师巴涅特夫妇1884年在伦敦东区设立汤因比馆2、睦邻运动的精神:“小区中的所有事物都应该要分享”3、睦邻运动的贡献和意义⑴首创了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及服务机构;⑵开创了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先河;⑶注重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以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⑷注重居民的社区参与精神的培养;⑸将无私奉献的社区活动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并置于社区工作机构(社区中心)的指导之下。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是1917年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七、社会工作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第一,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出现。首先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其次是社会工作实践①“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晏阳初②微观社会工作实务方面③社会政策、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再次,私人慈善事业的发展:张蹇1921年建立了第一座养老院熊希龄1920年开办香山慈幼院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单位制为特征集中管理,政府几乎承担全部社会福利服务。第三,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工作(转型期)八、总结立法、法案(英国)1601济贫法1834新济贫法背景封建制度崩溃贫民日益增多工业革命发生后,资产阶级掌权贫民—道德有问题、多余人口做法地方为单位(教区)抽济贫税贫民分三类(有/无工作能力、失依儿童)采取院内救济(习艺所)工作所得低不当处理贫民家庭关系(全家进去,但夫妻分开,小孩分开)影响承认政府有救济责任,建立社会救助基本框架问题贫民依赖心理无自尊,干涉自由群众运动兴起习艺所—穷人家的巴士底狱政策(德国)1788汉堡制1852爱尔伯福制背景贫民增多贫民增多做法1、由上而下分区(1)中央委员会(2)分区域,设监察员一名2、救济原则(1)自立自助(2)因材施教1、由下而上分区段(1)每段只安排四个贫民(2)赈济员一名2、资产调查:最低生活标准3、贫穷预防影响消极救助—积极预防注重案主个别需求,给予个别化服务区域责任—社区工作的雏形有效率的行政组织问题人口增多,贫民到处迁移,管理不易服务措施(英美)1869慈善组织会社(C.O.S)睦邻组织运动1884英国巴涅特汤因比馆1889美国亚当斯赫尔馆背景贫民太多,救济组织缺乏联系,职业乞丐横行追求理性、效率,兴起慈善科学运动社会科学兴起,社会研究解决社会问题反思—救济者应该了解被救济者(济贫要采取科学方法救济,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需求做法中央管理单位、地方分区每区办理申请案件总登记,统一规划资源分配安排友善访问员——上流社会妇女提高救济额度社会工作者与贫民一起相处居住==了解居民需求动员社区资源(运用民众力量)社区睦邻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影响葛亭牧师在水牛城成立美国第一个cos友善访问员——个案工作的前身组织、机构协调(让资源最有效运用),具有社区组织工作的精神科学慈善—科学管理(值得/不值得救助)思想上:开始重视贫穷的归因—动员社区的力量方法:使用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特征:3Rs(research\residence\reform)问题上流社会主导、优越心理、无法真正体会贫民的需求社会安全制度(德、英、美)德1883英1942美1935背景工业革命资本金剥削劳工—罢工韦伯夫妇社会福利与个人责任并重强制保险原则2、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1、1929经济大萧条2、1935罗斯福新政经过首先俾斯麦于1883年创立强制性劳工保险,从镇压—保护(社会安全制度的开始)生、老、病、死、伤残、失业1935社会安全法案内容1883疾病保险1884职灾保险1889残废、老年保险五种法案(国民保险法、工业灾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儿童家庭辅助法、国民扶助法三种法案(社会保险方案、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意义国家负担起全民的福利责任—从出生到死亡、从摇篮到坟墓社会福利行政正式登场社会安全三大支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或公共救助福利服务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的内涵【广义】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金钱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帮助,也可以是现金形式的支持。【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为社会中不能自助者(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二、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1)福利与权利(2)福利与平等(3)福利与正义三、“选择主义”和“普遍主义”是两个最常用的原则。四、社会福利的分类(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①剩余性社会福利/补缺性/残余性——为社会上无法自助者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救助。②制度性社会福利——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五、社会福利的多元性(1)福利内容多元化(2)福利提供者多元化(3)服务使用者多元化(4)福利的供给机制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1、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确立①城市:单位福利的基本确立②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2、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积极贡献】(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制度化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2)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为构建未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提供了积极经验【历史局限性】(1)国家—单位”福利模式存在严重的梯次差异(2)社会福利与政府和企业紧密依附,造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沉重负担3、中国社会工作出现的特征第一,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第二,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第三,同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第四,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11、、蒂蒂特特姆姆斯斯《《福福利利的的承承诺诺》》①①剩剩余余性性社社会会福福利利②②财财政政福福利利③③职职业业福福利利22、、蒂蒂特特姆姆斯斯《《社社会会政政策策导导论论》》①①剩剩余余性性社社会会福福利利②②工工业业成成就就——表表现现模模式式③③制制度度再再分分配配模模式式朱利安·勒·格兰德认为①公共开支的平等②最终收入的平等③使用的平等④费用或成本的平等⑤结果的平等第四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一、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包括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性——智慧之爱,感性与理性并重哲学基础的意义——即影响专业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态度与实践,也影响受助者生活的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1、宗教理念——爱、给予、人性2、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3、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4、乌托邦思想5、集体主义二、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论点1.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2.人道主义对人的本性持乐观的态度3.人道主义承认人的自由4.人道主义承认个人的人权人道主义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三、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哲学价值理念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1)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是以人为本位的,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2)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3)政治上的民主主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4)伦理上的人道主义,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部权利。四、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哲学领域中的两种核心思想,二者之间有联系但又明显不同。他们都对社会工作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的思想资源主要是欧洲的传统,后者则主要受来自美国思想家的影响。实证主义:本体论:世界是客观的,单一静止的和可测量的事实,事物可以被分解。认识论:研究客体的本质不熟研究者主观立场的影响。价值论:强调价值中立,避免个人价值观和情感影响研究者的判断。方法论:认识和研究事物应当量性,严格演绎。实用主义:关注人类行为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强调事物的实在性和方法的有效性。五、乌托邦思想(理想主义)乌托邦:一种理想的国家,居民生活在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环境中。正义与平等②自由③友善④幸福⑤民主六、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共同体的利益基础之上,主张群体的利益重于个人利益,而社会福利正是关注群体的幸福。(一)反个人主义保守个人主义对人类本质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