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12参加该课程希望获得什么?为了实现目标会做哪些努力?3现在对就业的心态一旁观瞧事不关己茫然焦虑没有信心勤奋努力勇往直前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5%85.78%86.47%84%85%85%86%86%87%201020112012就业率2013年山东高校毕业生达51.5万人就业难度大于往年本课程有什么用?•你了解自己么?•你了解社会么?•知道自己改怎么做么?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机会!在于你珍惜多少机会!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天赋!在于你发挥多少天赋!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梦想!在于你采取多少行动!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帮助!在于你付出多少帮助!毕业后面临选择•出国•升学•就业•待业就业形势看什么•总体需求•相关专业•相关行业•相关政策•机械类、•土建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语言文学类、•艺术类、•轻工纺织食品类、•公共管理类、•法学类•经济学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机械类、•工商管理类、•语言文学类、•土建类、•艺术类、•公共管理类、•轻工纺织食品类、•法学类相关技能•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就业角度•专业就业•兴趣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就业就业关键•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允许你干什么?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对自我认识的误区对社会需求认识的误区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误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优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与定位,盲目求职..一味追求专业对口,一心想做公务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增加就业难度..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而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差距;缺乏主动性,等着学校推荐、用人单位上门等;错过就业良好机会..•把大学生活当做工作来过•成功不是ctrl+c、ctrl+v别人的成功,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进步,总有空间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一)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机制总体上处于“统包统分”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演变过程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息息相关:在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体上属于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机制步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的发展阶段。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1.计划经济体制与统包统分阶段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高等学校毕业生全部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统包统分”制度。基本方针:根据国家需要,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一般照顾。制度弊端:政府对毕业生分配统得过死、包的过严,影响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2.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使高校具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1985年至1992年:逐步实现了由国家统一自上而下下达分配计划,到由学校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分配计划---下达执行的转变。(只要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国家都给予安排了工作。)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就业机制的市场走向,确立了“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就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变“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人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人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本阶段主要特点:采取主管部门和高校上下结合的编制分配计划办法,实行“供需见面”。在少数学校中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试点工作,为就业机制变革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3.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创业阶段本阶段主要特点:用人单位有用人选择权,高校也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服务方向。-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针对性、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解决了以往统包统分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克服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实现人职匹配。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去向的多样化。升学、出国、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市场经济要求开放劳务市场,促使劳动力资源在时间、空间和部门上的合理配置,同时有利于微观搞活,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变动等原因,形成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暂时分离,使失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机遇。经济发展扩大人才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专家预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市场经济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处于高层次、具有高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平台。市场经济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新型服务业的出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为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2.扩大用人自主权和毕业生的选择自主权,为大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就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挑选和聘用企业需要的人才。各种措施人才吸引的措施和严格的招聘考核和选拔,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理想选择职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突出以人为本,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3.市场经济和就业机制改革使高等教育和毕业生面临更多挑战高等教育面向的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战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市场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内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换。作为大学生,要敢于面对现实,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关键,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转变观念是基础,根据现实环境情况和自身素质、兴趣、理想,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及时就业。(一)高等教育扩招及现状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拉开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增加到2001年1214万人,净增571万,三年间几乎翻一倍。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长45万人,增幅达42%,1999---2004年,高校招生数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人学率达21%;在校生数是1998年的3.6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教育研究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适龄青年入学率的最低线是15%。自2003年17%的毛入学率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再刷新:毛入学率增长比例0.0%5.0%10.0%15.0%20.0%25.0%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毛入学率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2005年总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20.7%。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加:2002年—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单位:万人)01002003004005006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年份2007年达到495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较2002年增长了241%。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渐趋明显,就业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困扰。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二)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就业扩招政策对近几年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上:拉动教育内需,带动教育消费,从而促进生产;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下,快速走上大众化的道路。推迟了中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缓解下岗人员就业紧张的矛盾。政治上: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事业上:高校扩招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全国毕业生人数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2002年和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待业率分别达到34.5%和33%,这是对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学生失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造成更深层次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对其良好预期相悖的现象:毕业生就业难。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的扩招政策、增长方式、甚至改革进程都必须加以重新思考: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以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高校扩招幅度为5%,增长幅度相当于过去五年平均年扩招增长幅度的1/4。意味着高等教育已经改变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进人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发展轨道。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扩招并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李岚清同志指出:从人才供需关系的数量上讲,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对社会更不利。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以及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等原因造成的。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明确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才能从根本上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化解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难题。第二节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就业观第二节大学生职业发展主要内容和意义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容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第二节大学生职业发展主要内容和意义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容(一)就业观念(二)生涯规划(三)就业能力(四)求职过程(五)职业适应(六)创业教育第二节大学生职业发展主要内容和意义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1.端正就业观念2.促进个人成才3.推动就业发展(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1.对个人发展的意义2.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第三节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就业观大学生就业:是实现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大学生尽管经受过高等教育,但一般不具有工作经验,又具有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全程化以及就业手续的群体性、阶段性等特点,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社会就业现象。就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指导,其目的是实现劳动者和职业的结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己,科学地看待就业,有意识地实现人职匹配,实现符合自身需要的就业,实现职业与人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与科学就业观科学就业观:指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