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导论0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对外汉语专业必修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四章语言学习理论第五节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主要内容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第四节学习者外在、内在因素研究[ImageInfo]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第二语言”的含义“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从时间顺序上说,学习者首先接触和掌握的是他的母语。其他语言一般是在母语之后获得的。母语通常被称作第一语言。在此之后获得的任何其他语言都被称作第二语言。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二、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吕必松(1992)主张从不同角度来区分这两个概念。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的角度命名的,它们互相对应。外语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指的是外国语言,相对于本国语言。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和华裔汉语学习者而言,我们之所以将其所学的汉语称为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与所学目的语的民族亲属关系角度来区分的。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三、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为了“习得”,“习得”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中包含着“习得”,但是“学习”不等于“习得”,“学习”和“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四、“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按照乔姆斯基(1965)的观点,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潜在的”语言知识。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言表达是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四、“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目的是对学习者潜在的第二语言知识进行描写,并最终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研究者必须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来推理和检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一、“SLA研究”的学科性质(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SLA的研究对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例如:我吃饭在五道口。●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我在北京学习汉语一个年。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第二语言学习者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是母语系统也不是目的语系统。我们不能用母语使用者的眼光来评判“学习者的语言”,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2.SLA的研究目的(Cook,1993)(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写;(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释;(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的。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3.SLA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家通常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和发现母语者语言系统的规律。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学习策略研究等等。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二、“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SLA与语言学语言学家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普遍规律。SLA研究者借助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阐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论框架。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二、“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SLA与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类一般的言语活动、语言获得和语言运用,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普遍规律。SLA研究语言获得及其心理机制,目的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二、“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SLA与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学(靳洪刚,1997)“应用心理语言学”(王初明,1990)SLA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不是作为心理语言学的附庸。三、“SLA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外在因素的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在因素的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一、对比分析(ContractiveAnalysis)1.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和流派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①习惯(Habit)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类似,刺激—反应联系构成了第二语言习惯,模仿和强化是重要手段。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②偏误(Errors)当两种语言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意思时,学习者将第一语言机制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就会出现偏误。负迁移例如:我去了学校昨天。正迁移例如:Iamastudent.语言迁移的发生不可避免。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对比分析”有两派:强硬派和温柔派。强硬派认为:第二语言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对比目的语和母语来预测。温和派则认为,并非所有偏误都源于母语干扰;对比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共同进行;偏误应来自学习者的语言;对比分析可以证实哪些偏误是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引发的。温和派的观点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有操作性。2.对比分析的内容和步骤Ellis的对比分析的差异等级(0-5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差异等级实例L1和L2某个语言项目无差异汉语辅音[s]L1的两个语言项目等于L2的一个语言项目越南语中“十”的两种表达方式与汉语“十”的对应L1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L2中不存在英语的定冠词,汉语中没有L1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L2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英语的被动句与汉语的被动句L1的语言项目和L2无相似处汉语的个体量词L1中一个语言项目对应L2中两个或多个语言项目英语“or”大致对应汉语中的“或者”和“还是”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对比分析有四个步骤:(1)以语法体系为依据,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2)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对比;(3)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4)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形成预测。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在教学中发现值得做对比研究的语言点;(2)有选择性地对待问题;(3)对比和解释;(4)找出语法点的最佳教学方法。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3.对比分析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宏观方面,如吕叔湘对英汉语法的整体异同进行考察,概括出三种情况。●微观方面,指对一些具体语言项目的考察,如语法点“了”字的用法,补语的用法等。LOGO1.如何看待“习得”与“学习”这两个过程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对立的过程还是彼此联系的过程?2.谈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思考题: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二、偏误分析●1967年S.P.Corder的论文《TheSigniFicanceofLearnerErrors》的发表标志着国外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始。●1984年,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中介语理论及偏误分析研究的开启。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类别汉字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作用6个步骤鲁健骥(1984)第一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化化石”三个概念。三大作用从偏误产生的原因考察分成三类书写偏误、形声字注音偏误举例说明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1.偏误分析的步骤(1)语料的收集和选择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语料/非自然语料样本的大小——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样本的类别——口语/书面语随意语体/谨慎语体样本的一致性因素——学习者年龄/母语/学习阶段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2)偏误识辨①要区分“失误”(lapse)和“偏误”(error)②要区分“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3)偏误点的确定与纠偏偏误点是指引发偏误的具体成分,或者具体的词语。偏误点的确定跟偏误纠正密切相关。例如:*我等着他在图书馆门口。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4)形式分类①从传统的语法范畴(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入手进行分析。例如:*我旅行中国。*我一年学了汉语。*我把这本书没看完。②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对比偏误形式跟正确形式,概况二者区别。误加遗漏错位误代杂糅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5)偏误探源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6)偏误评估局部性偏误——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整体性偏误——影响整句结构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有差别,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2.偏误类别(1)语际偏误,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2)语内偏误,指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目的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语法方面的语内偏误分为以下几类:替代类推回避简化诱发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例如:哪一只眼睛也不盲。我的错误比你的多得很。代表团在机场受热烈欢迎。他丢了眼镜,连眼前的东西也没看见。他离开了他家,他国家……(3)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例如:*我们在湖边要栽树。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3.汉字偏误分析●汉字的书写偏误,从部件上可分为三类:(1)部件的改换;(2)部件的增减;(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形声字注音偏误:(1)直接注声旁;(2)类比错误,即按同声旁的熟字来给生字注音;(3)形似字混淆。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4.偏误分析的作用(1)深化汉语习得研究;(2)促进对外汉语教学;(3)推动汉语本体研究偏误分析虽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但从诞生之初就缺少一种理论支持。另外,以往的偏误分析,往往局限于共时的语言学分类,疏于偏误产生过程中的历时描写与解释。由于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落。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尤其是它的发展途径和习得顺序。中介语的含义中介语的特征中介语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三、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这一概念是第二语言习得专家赛林格于1972年提出来的。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我们在建立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理论框架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或者说,不得不假定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以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我们把这个语言系统叫做中介语。”——Selinker(1972)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中介语有这样几个特征:(1)可塑性,指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不断修正。例如:他是高。→他高。→他很高。(2)动态性,指中介语规则是以渐进方式逐步扩展的,并总是处于这种状态中。例如:特指问句“怎么样、什么”→“多少/几、哪里、谁、怎么+动词”→“多+A”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3)系统性,是指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4)石化现象。Selinker曾指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五个“中心过程”(1)语言迁移过程(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4)学习策略(5)交际策略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1)语言迁移过程语言迁移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Selinker强调,语言迁移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不是行为习惯的自动迁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第三节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这种迁移现象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