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导论•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逻辑体系•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科学与技术的含义、特征与区别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科学与哲学共同进展的产物•19世纪自然科学革命的自然科学重大理论发现,揭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客观面貌。–天文学领域——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物理学领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化学领域———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和进化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从批判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出发提出了新的思维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858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及自然科学理论中体现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1873年,恩格斯致信马克思提出对自然的辩证法的理论构想,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起点。•1873年5月——1883年3月,恩格斯习作了有关自然哲学的一系列手稿,包括“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认识自然的辩证法”、“物质的运动形式”、“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1885—1886年又作了个别补充,总共181篇论文和札记。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在整理《马恩全集》的时候,为全面构成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理论体系,对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进行了总结整理,以《自然辩证法》为名于1925年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的形式出版。•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现代发展•20世纪现代科学革命及其带动的现代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充实了研究证据扩展了研究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夯实了学科基础,涌现了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新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现代发展•科学哲学:20世纪的新兴哲学支派,早先主要指逻辑经验主义(或称逻辑实证主义),主要研究科学的本性,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说明、科学检验、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的选择等。•技术哲学:研究技术的哲学理论,以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对技术的哲学思考,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着重研究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设计、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和技术价值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阶段,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与特征,分析技术的组成要素及其联系方式,揭示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探究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现代发展•科学技术史:是历史领域的学科,研究人类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在过去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让我们产生新的技术。这个历史领域也研究文化、经济和政治对科学革新的影响。•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研究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生产力的理论与运作,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引发的有关社会、伦理问题;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科学管理理论、科技政策、组织、开发,转让与评价等。即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科学技术,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涉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体现其相互渗透与交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现代发展•独特的学科、学会地位–自然辩证法学会是中国科协直属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是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国学科门类划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哲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逻辑体系•我国建国后,借鉴苏联的命名,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关注,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在我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理工农医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传统自然辨证法课程体系:–科学技术简史—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基本常识、历史基础–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与人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人类认识和改造(协调)自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论——从社会历史活动角度,探讨科学技术子系统内在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和它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2.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辨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3.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4.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工程硕士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完善的需求正确理解哲学•硕士生理解应该以一种将马克思主义看作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思想流派,而不是囊括真理、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理解方式、说话方式、写作方式。•哲学实际上可以成为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的有效工具。•哲学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对话和讨论”,而不是“卖唱式”的单向讲授。•哲学没有固定的答案,唯一的理解。•哲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将“概念”置于核心。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词源–西方的古拉丁(公元前1千年前)语“scientia”是指“知识”,也就是将科学指向认识的“成果”,但是不涉及真理性、使用性乃至方法及表现形式的要求。–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一词,是19世纪下半叶由日本传来的外来语。将科学分开来讲的,是“科”“学”——即以分科的建制方法和研究方式去研究的学问。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概念——科学是以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认知活动和社会建制。1.知识体系—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2.社会活动—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间的中介3.社会建制—从业余兴趣→职业分工→社会工程4.研究方法—“理性+经验”、“实验+逻辑”5.价值判断—“不科学”、“科学化”•科学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的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科学•科学的形式——范畴、定理与定律(公理和假设)–以逻辑的方式从基本概念和假设出发解释世界。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特征–解释性和预见性:实证主义–精确性:可量化–可验证性:经验主义–可错性和可变性:历史主义–系统性:辨证主义–主体际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区别于经验知识、局部知识、个人知识、宗教知识。科学的含义和特征•科学的分类–F·培根:记忆的科学、想象的科学、理智的科学–圣西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黑格尔: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加入运动变化、普遍联系观点)–恩格尔: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现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当代:•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技术的词源–古希腊(公元前3千年前)语“techne”,含义是指技艺、手艺、技能、本领。现在的“technology”,是十七世纪时将“techne”加上了“logos”(逻各斯: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中,指支配宇宙的原则,此后被理解为理性、理念,被当作上帝一样的所有活动和产生的源泉,或存在于人类灵魂中的推理能力,圣经或基督教里之圣子,即神的属性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以之与人沟通),“宇宙的律性”,加上“Techne”,直观的含义也就是在“技能中所包含的宇律性”的意思。–我国战国(公元前四百年——公元前221)的“工巧”,排在“天时”“地气”“才美”之后,是使人造的器物得以为“良”的条件。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技术的概念——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其物化载体、改造活动和社会建制。1.知识体系—主体性、技能性、多样性、具体性2.物化载体—工具、装置、工艺、程序3.社会活动—将自然转化为人工物,是目的(价值)与知识的结点4.社会建制—谋生手段→职业群体→人员体系5.体系存在—技术群落、连锁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器技术体系•第二次技术革命—内燃机-电气技术体系•现代技术革命—高新技术群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技术的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潜在形态到显示形态的过程•技术的分类1.按运动形式:机械、物理、化工、生物2.按劳作过程:采掘、材料、机械、建筑、交通、通讯、动力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科学的本质是发现——由外及内–将存在的世界变为“科学”的世界,实质上是将世界以特定方式在人类意识中重现和预演•技术的灵魂是发明——由内及外–将“科学”的世界变为“技术”的世界,实质上就是将可认知的世界变为可改变+可如何改变的世界第四节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技术任务和目的认识自然是什么和为什么目的确定改造自然做什么和怎么做目的不确定过程和方法个体性经验到理论理论与经验逻辑与试验集体性理论到实践设计试验成果性质和评价标准理论知识真伪判别实践方法和物化载体好坏判别研究取向和价值观念精神实现价值中立物质价值工具价值研究规范普遍、公有、无私、创造、怀疑功利目的、保密、专利(知识变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