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田园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盛唐山水诗发展概况盛唐山水田园诗风的形成有如下条件:优裕、闲适的生活条件佛老盛行的文化气候终南捷径的政治投机代表诗人孟浩然:山水诗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誉为“语淡味不薄”。王维:山水诗以画家的取景方式,构造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山水意境。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包括储光羲、祖咏、常建等。此外李白、杜甫、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也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山水题材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盛唐山水诗美学风格盛唐山水诗的美学风格,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交融,它包含着自然清新、秀丽明朗、饱满充实的美学特征。在盛唐山水诗中,山水诗的描写范围极其广阔,遍及终南山、嵩山、庐山以及吴越、齐鲁、巴蜀等风光优美之地。另一方面,盛唐山水诗人以通达开阔的胸襟,保持从容优雅的心境,欣赏自然山水之趣,真正进入了自然之美的境界,将山水诗当中的自然升华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重要象征。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又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南游江湘,北去幽州。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举落第,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病故。留别王侍御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李白哭孟浩然王维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孟浩然以冲淡平和的精神气质,创作大量的山水诗,上承谢灵运,下开王维山水诗的先声。在当时与王维并称“王孟”。•他禀性孤高,终身不仕,一生主要在乡间过隐居生活。其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自然纯朴,不假雕饰。沈德潜评曰“语淡而味终不薄”。语淡味不薄(1)语淡:语言平易,意境单纯明净。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相邀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田园之美和田园之情得到和谐统一。(2)味不薄:重兴象,有意趣。兴象:诗人的情感、精神和诗歌中的各种物象融为一体。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兴:积极仕进的昂扬情绪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语淡味不薄•意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例: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复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炎日可畏而复西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这都是夏夜的感受。不仅如此,还突出听觉和嗅觉感受,闻风送的荷香,听露滴的清脆。诗中的景物无不沾染上诗人愉悦舒适的主观感情。语淡味不薄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作诗寄意。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由梁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脱化而来:山中何有所,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隐者逸趣不言而明。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此句直入题意,登山远望,不见友人,望着南飞的大雁,诗人的心也随着它飞向远方。山间白云,天上飞雁,勾画出一个高远清幽的诗境。诗人的清静、淡然融于笔端。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暮色四起,心头不禁泛起淡淡忧愁;然而清朗的山色又让人逸兴勃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暮色之中,劳作一天的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口。田园情致,悠然自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放眼远望,极目天边,树看上去细如荠菜,江中白色的沙洲,犹如撒上一层皎洁的月光。田园美景,诗情画意。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诗句,既点明秋,更表现其对张五的思念。载酒共饮,闲适雅致,兴味悠远。孟浩然以质朴平易的语言,描绘出乡村傍晚的静谧气氛,村人自得闲适的情趣,展示了山村自然的优美风光。细致入微,诗味盎然,情随景生,景中寓情,浑然如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幽的艺术境界。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出身名门,母亲为虔诚的居士。名字取自《维摩诘经》。21岁中进士。任大乐臣。但仕途多有坎坷,理想失落,逝入空门。大半生吃斋奉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对政治失去热情,“无可无不可”,唯以禅诵为事。王维少年时代即富有才情,艺术修养全面。“性闲音律,妙能琵琶”,绘画为文人画南宗画派的开创者。《旧唐书·文苑传》: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唐才子传》评: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早年诗画相娱,晚年寄情山水,他的诗和画均有成就。他的萧疏淡雅的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之祖,而他的绘画技巧以及绘画观念影响到诗歌创作,使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王维像伏生授经图长江积雪图雪溪图王摩诘文集江山雪霁图辋川图王摩诘文集王维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以40岁为界。前期具有一定政治热情,诗风豪迈雄壮,有阳刚之气。有部分边塞诗作,山水诗也意境壮阔。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鬚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后期思想转向消极,作品主要写隐居终南的闲情逸致和山水田园风光。气氛静谧,意境幽美。一些作品还寄寓佛理。作品中常见“静、空、净”等字样。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有画”的山水诗作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代表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美学追求:•一方面,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为清静优美的图画;•另一方面,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精神相通:追求静默。(1)讲究画面、意象构图布局的层次感(2)浓淡相宜的色彩运用(3)光线:王维十分注意光线的明与暗,柔与强的对比变化(4)动静互衬的声音运用(5)通感的妙用(6)严谨的格律,生动的练字(7)各种表现手法综合(8)追求自然的美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摩诘文集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这里总写山势远景:•重峰叠嶂,绵延不绝。•夸张而见真实。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入山中所见近景:身在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回头看刚走的路,分开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云海茫茫。远远望去,青霭蒙蒙,进入其中,却又看不见。•真切写出了山中的奇妙境界。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登上中峰之顶,收全景于眼底。以“分野变”极写终南山的阔长绵延。“阴晴殊”是因为阳光的或有或无、或浓或淡带来的山中奇景。•此联高度概括,可谓尺幅万里。•第一幅,远眺图,静态,连山到海,无比壮阔,仿佛于千里之外观之。•第二幅,云海图,动态,云海飘缈,山如浮玉,山上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朦胧、清晰、隐没,变化无穷。•第三幅,鸟瞰图,动静结合,万里关山,光影浮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两联看上去与前三联写山的高、长、奇关系不大,实则意义相通。•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谈谈你的看法。•王夫之:“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第一,“欲投人处宿”省略了的主语“我”,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全诗深得画理,移步换形。变换视角,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以不全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1)讲究画面、意象构图布局的层次感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先突出终南山的雄伟巍峨,并以此做画面的大背景。次写山间之景,山势高峻,云雾缭绕。颈联为峰顶俯瞰之景。最后是细部特写,可知山辽阔荒远。(2)浓淡相宜的色彩运用:王维善于捕捉山水景物的色彩,且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调和、对比。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另如: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据研究者统计,王维山水诗中出现“白”91次,青92次,青白常常对举,这正是水墨画赖以写物表意的手段。(3)光线:王维十分注意光线的明与暗,柔与强的对比变化,以次来表现山水景物的光感。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阳光反衬出青苔的潮湿阴冷,青苔反衬出阳光的醒目,由此,由有限画面去想象画面外苍山落照的大千世界。(4)动静互衬的声音运用:•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局部的动态描写衬托了山水景物整体的静谧。(5)通感的妙用:利用各种感觉的沟通挪移,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另如: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6)严谨的格律,生动的练字:王诗音节讲究,格律精工,语言千锤百炼。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青山横苍林,赤日围平陆。槐色阴清昼,扬花惹春暮。(7)各种表现手法综合: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一、二句点题。布置大背景:雨后秋山薄暮。第三、四句特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浣石。动与静,光与声,见与闻结合映衬。第五、六句突出视觉听觉的刹那感受。由近及远,层次分明。(8)追求自然的美:王是盛唐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的实践者。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全诗展现了一幅温馨自然的农家晚归图。暮色苍茫,夕阳斜照村落,一片安祥,牛羊徐徐归家,没入深巷。慈祥的老人惦记着小牧童,拄着拐杖,倚着柴门迎他放牧归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田里的野鸡动情地叫着,呼唤着归窝;桑林里的桑叶已经稀疏,蚕儿正叶丝作萤,营造自已的窝呢。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扛着锄头归来,相互间亲热地打着招呼。一幅乡村黄昏时分的晚归图,充满了恬然、自乐,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王维,生出由衷的羡慕,而面对现实中的进退两难,只能怅然而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落在“归”上。前面所描写的牛羊归、牧童归、农夫归,实则反衬出了诗人的无所归。众皆有归的恬然、惬意,更反衬了诗人进退两难之中的惆怅。孟浩然诗选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相邀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都下送辛大之鄂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洞庭湖寄阎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