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Sprainedankle踝关节扭伤:指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踝关节扭伤。踝关节解剖踝关节(anklejoint)又称距小腿关节(talocruraljoint)由胫骨远端、内外踝、距骨滑车构成屈戌关节,能作伸(背屈)、和屈(跖屈)运动。距小腿关节常被认为是“榫眼”,因为它与木工使用的木质的连接很相似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強,内侧为内侧韧带(三角韧带),外侧为外侧韧带。踝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呈三角形分布。分别是:�胫距韧带�胫跟韧带�胫舟韧带踝的外侧副韧带,三条:�距腓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防止距骨向前移位�距腓后韧带: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制足内翻活动距腓前韧带与外踝的前部相连,向前内方到达距骨颈。是外侧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踝关节易造成外侧韧带损伤机理1.外踝比内踝约长1cm且靠后方,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面积大,韧带纤维较细密而强韧。因此,足的内翻活动可能性比外翻活动大;2.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较宽的距骨体进人叉状关节窝,踝关节较稳定;3.足趾前屈时,较窄的距骨体后部进人叉状关节窝,允许有一定的侧向运动和较大的内翻活动,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运动学:1.背屈与跖屈即距骨在冠状轴上旋转。■距骨头体在矢状面上背屈与跖屈■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2.内翻与外翻■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活动度及稳定性1.踝关节正常活动度为背屈10°-20°,趾屈40°-55°;非负重情况下,踝关节的平均活动度为趾屈24°和背屈24°;正常步行是平均活动度为背屈10.2°和趾屈14.2°,总活动度为25°;最大背屈发生在70%的支撑相,最大趾屈发生在趾离地时;2.(1).背屈时的稳定性背屈时距骨颈上面与胫骨远端关节前唇接触,关节囊后部拉紧,后侧韧带及肌肉紧张,阻止踝进一步的背屈;(2).跖屈时的稳定性跖屈时,距骨后结节,接触后唇,阻止跖屈过度。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前部分亦有阻止作用;(3).横向稳定性即侧方稳定性,其控制因素一是距骨体嵌入踝穴内,二是副韧带位于距骨侧方,起到稳定作用;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正常步态时,踝关节的反作用力等于或大于髋关节、膝关节,但因踝关节的负重面积大,经踝关节传导的单位面积上的应力却低于髋或膝关节2.踝关节力量在跳跃活动中的起跳和蹬地阶段起重要作用3.踝关节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动作完成质量的高低:比如在跳高时,如果踝关节力量强大,起跳腿踝关节及时、充分的提踵,可提高身体重心的初始高度,并直接影响到腾空后的姿势和效果4.跑步的蹬伸和缓冲时,踝关节的活动是由小腿三头肌肌腱的弹性形变与复原进行的。它可在腾空之前的制动阶段,通过肌腱的形变而储备能量临床上最常见的踝关节韧带扭伤是距腓前韧带,其次是跟腓韧带,他们的损伤最常见于踝跖屈、内翻时或摔倒时着地。在非负重情况下,踝处于内翻和趾屈情况下休息。如果在意外情况下着地,则发生外侧韧带损伤。一位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由于落地式踝处于趾屈、内翻为而受伤1.踝关节内翻扭伤Inversion(lateral)anklesprain:足内翻导致外侧韧带损伤最常见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较少见,局部症状更明显。由于失去外侧韧带的控制,可出现异常内翻活动度。踝关节损伤分类2.踝关节外翻扭伤Eversion(medial)anklesprain:足外翻导致内侧韧带损伤足部强力外翻引起的扭伤,发生较少。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足外翻时,引起内侧韧带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脱骨折。RICE,由Rest,Ice,Compression和elevation的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是一系列以休息,冰敷,加压和抬高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法。分类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治疗方法康复时间1度:轻度轻度疼痛轻度肿胀RICE治疗约在1周内康复2度:中度剧烈疼痛部分人有明显肿胀保守治疗约在3周内康复3度:重度剧烈疼痛明显肿胀保守或手术治疗约在3周至12周内康复轻度中度重度参考文献1.周丹萍.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与预防.河南.20122.李永平.浅议体育教学中踝关节损伤原因的生物力学分析与预防.中国校外教育.20093.熊恩富主编.骨科康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榘5.MargaretaNordin,VictorH.Frankel.BasicBiomechanicsoftheMusculoskeletalSystem.USA.2001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