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安机关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摘要]: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新形势下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任务仍然艰巨。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关注民生,发挥具体职能,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公安机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职能稳定是社会发展的有序状态,正处在经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西部,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稳定首先要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当前西部民族地区迎来发展、繁荣和希望,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新旧体制冲突、新旧观念冲突、利益冲突等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公安机关如何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公安机关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强化“三个意识”,切实找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忠诚实践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公正执法的直接参与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干群关系密切的重要反映者,发挥公安机关的独特作用,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各民族团结,正确处理国际环境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影响的基础之上,进而才能更好地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1.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基本建立,但西部民族地区的反分裂斗争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以“民族独立”为幌子,采取隐蔽或公开的形式,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打砸抢或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如何准确判断并及时掌握影响我国西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问题的新特点,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全面进步,意义十分重大。1.1.国际地缘政治因素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周边国际局势的动荡和恐怖活动的猖獗,宗教极端势力的坐大,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的境外生存提供了空间和土壤。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境外有50个左右的新疆民族分裂组织或团伙,他们在数十个国家有活动。这些分裂组织,在欧美的以进行反动宣传为主,并通过寄递印刷品、音像制品、电台广播,以及互联网等途径向我渗透;在中亚、南亚的则更多地进行武器偷运、毒品走私、人员渗入等,直接组织、指挥、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国际背景。1.2.经济发展落后是西部民族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据统计,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72.9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州地方财政收人2.7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9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93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3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5873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人1595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8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川。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历史的因素外,与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滞后也密切相关。以甘肃甘南州为例,“甘南州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8.70%,24.15%,47.巧%,全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4.3%,47.3%,38.4%}2}。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尚未成熟。1.3.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程度加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社会资源的竞争性、社会利益的多样性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作用,在多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中造成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一些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还很落后,九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青少年失学、辍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竞争,并影响了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为了寻找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进入内地和沿海大中城市中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多,由于一些干部群众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在以汉族为主的东、中部城市,少数民族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实现,如进城务工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子女上学问题、政治权益问题、生活问题等等,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往往引起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影响到民族团结稳定。1.4.会事业发展的落后,导致民族地区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从教育方面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人数不足、质量不高,适龄儿童人学率较低,教育落后,限制了民族地区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以临夏州为例,临夏州教职工总数只占全州干部职工总数的30.4%,远远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全州共缺教师4000人,尚有2800名代课教师顶编顶岗。在专任教师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民办转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全州还有5个县没有实现“两基”,占全省19个未实现“两基”目标县的26.3%,尤其是东乡、积石山两个民族自治县,适龄儿童人学率仅为34%。从文化建设方面看,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宗教迷信活动盛行与公共文化投人的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密切相关。以甘南州为例,“全州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0.16%和85.23%,而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1.23%和91.5%}z}o第三,医疗卫生条件差,限制了少数民族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甘肃省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以甘肃临夏州为例,“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7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1.91人,低于全省每千人3.13人的水平;345个村无卫生所,绝大多数村卫生所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地方病患者达8.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7%〔’〕。以每千人口床位数(张)作比较“甘南为2.36、临夏为1.96,全省为2.69”从整体水平即医院个数来讲“甘南19所、临夏18所,全省则为379所。1.5.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生活的社会环境差异非常大,长期以来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生活、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各民族之间缺乏内在统一性,社会整合程度低,异质性强,共同的地域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化,各个文化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性和相互依赖性,不但很难沟通,而且比较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影响着社会稳定。例如,一些汉族同志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禁忌)知之甚少、不够尊重;一些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不愿意学习民族语言,有的甚至看不起民族语言,既不利开展工作,又影响了民族关系的改善;一些民族同志容易把风俗习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看得过重,把一些汉族同志不经意地违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看成是政治上歧视少数民族的行为,导致双方的心理隔阂加重。2.公安机关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面临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民族地区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公安机关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面临着不少问题。2.1.西部民族地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防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措施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差,容易受到蛊惑和挑唆,对涉及切身利益和大众治安问题认识不足,人生观和世界观不稳定,容易走上极端;一些单位、街道和部门个别负责人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手不到位,协作配合不力,存在麻痹思想,齐抓共管的措施落实不够;部分村社治保组织工作不力,治安意识不强,对辖区的“两劳”人员和后进青年帮教措施落实不够,对所在区域出现的民间纠纷和事故苗头化解制止不力。因此,导致了很多矛盾纠纷、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侵财案件、上访闹事等案件和事件的发生。2.2.刑事案件发案虽然有所下降,案件总量较大,侵财案件、暴力案件比较突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刑事发案数下降,破案、打击数上升的良好势头,但是,侵财案件占各类刑事案件,伤害案件、暴力案件大幅上升。2.3.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引发的群体性增加,影响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并且处置难度加大。由于民族问题、企业改制、人事劳动、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三农”问题、移民安置、以及各类纠纷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等因素,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新的群体性事件和闹事苗头,造成集访上访人员增多,处置难度增大。2.4.交通安全方面潜在不安定因素。目前西北民族地区交通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与宏观调控产生矛盾,交通运输业不是十分发达,市场需求量不很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通运营业的发展,因而产生了市场需求与宏观调控的不相适应。交通运输业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必须从治本上下功夫,否则,违章、违规运作将无法根治,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5邪教组织“法轮功”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公安机关开展了“春季战役”、“迅雷行动”等专项行动,但是,“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活动由于它的反动本质所决定,寻求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庇护,通过互联网、传真电话、卫星电视等高科技手段,与我争夺群众、争夺阵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邪教组织的破坏和渗透活动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可能禁绝。3.新时期如何更好发挥公安机关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的总任务,也是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对公安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公安机关把确保西北民族地区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以发展的眼光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新矛盾、取得新突破,努力维护西北民族地区稳定和社会安定。充分认识社会治安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治安问题;什么方式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的原则,不断调整和改进打击工作策略,找准职能定位,在治安防范和打击犯罪工作中体现服务。3.1.改革警务机制和工作模式,结合“三基”建设工程,加强基层治安保卫组织建设。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统筹考虑,把警力和精力放在基层,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保卫组织,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度,让村一级组织真正发挥作用,形成群防群治“大治安”网络。在农村地区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按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的较大行政村为中心,分片(村)实行民警驻村设立警务室。让社区和驻村民警做到走进群众之中,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万民忧,保万民安。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发动带领群众共同完成保一方平安任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维护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城区社区警务室在统筹考虑社区规模、人口多少、治安状况、民警数量等因素基础上,对原有民警责任区进行合理调整,在驻警模式上抓好规范落实。最大限度地把警力部署在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的时段和部位上,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3.2.必须紧扣防范、预警和处置这三个环节,以防范工作为出发点,以预警控制为掌握工作主动权的制高点,以妥善处置为工作着力点,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平息于萌芽,以最大效能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在工作中要建立四大工作机制。3.2.1建立防范工作机制。一是树立“治安先致富”的理念。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