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通过对陈家祠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该文对陈家祠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剖析了陈家祠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方面的特点;揭示出陈家祠建筑和空间特色,总结陈家祠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关键词]陈家祠历史性建筑空间空间组织手法布局尺度空间界定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拟就陈家的建筑与空间特色进行探讨,从而探究中国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形式与手法特征。1、历史沿革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1959年,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建筑概况陈家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群平面呈正方形,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陈家祠主休建筑宽80米、深80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穿插六院六廊,规模宏大,相互形成空间的渗透和借景。整体建筑呈现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形态。呼应岭南气候特征,建筑造型通透开敞,轻快大方。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主体建筑正门两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3、空间组织手法探究3.1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陈家祠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布设(图1),作为宗族书院建筑,平面布局严谨对称,建筑与庭院均以矩形为母体,采用中轴线组织主体空间,轴线既是建筑空间居中布置的线性基准,也成为了组织空间变化的一个线索。对于这样一组建筑,主轴线给人的空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让人感觉是连续而严谨的。同时轴线的组织的意义跟在于给空间使用者心理暗示,特别是空间等级方面,在陈家祠中,中轴线串联起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东院西院后进西厅后进正厅后进东厅中进西厅中进正厅聚贤堂中进东厅首进正厅首进西厅首进东厅正门西厢房东厢房图1陈家祠平面图CharacteristicsofArchitectureandSpaceinChenClanAcademy三进五开间正厅与正厅间的院落,等级与功能层层递进,首进正厅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过渡,中进正厅为族人聚会交流、处理宗族事务的聚贤堂,后进正厅为最重要的祭祀场所,摆放祖宗牌位。根据传统的宗族观,后进正厅、中轴线的末端应该是等级最高的空间(图2)。中轴线的东西两边的厅堂、院落在形制上、尺度上也随之减小,中轴线的东西端为该建筑群的辅助建筑,东、西厢房,主要为本族学子读书的场所,东、西厢房有独立的进出口以供使用,形成了不同的使用流线,进而体现建筑的等级特征。3.2尺度把握与紧凑布局尺度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抽象的建筑空间语言要素。尺度是诸多的建筑空间语汇中最具有人性化色彩的因素,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建筑及空间的大小给人的感官体验。这是一个独特的,似乎是建筑物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特性。尺度不仅与尺寸有关,它还能使建筑物呈现出恰当的或预期的某种尺寸感,这取决于人对空间体验的经验,以及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3.2.1建筑尺度陈家祠中,主体建筑的屋顶高度与室内地坪高度随中轴线的延伸层层递进,从建筑的体量上强化建筑的等级功能,人的尺度与室内的空间尺度与形成大概1:10的比例,突出一种恢弘的空间感,给空间使用者一种威慑力,强化宗族理念。但中进正厅由于主要用于宗族聚会,更强调人的使用,所以采用降低梁和雀替的高度,加上精美的雕刻,吸引人的注意力,来弱化强烈的尺度感(图4),相比之下,后进厅堂的梁和雀替都相对较高(图3)。3.2.2庭院尺度庭院的进深与建筑高度形成将近1:1的尺度比例,给人以舒适的空间感受,人到屋顶的视角在45度左右,视线可触及屋面,这是一个最适宜观赏围合建筑的立面与屋顶的空间比例,刚好与立面与屋顶的雕塑相得益彰(图5);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建筑投影形成遮阴效果。而在庭院的宽度上。由于整体建筑的开间较多,所以形成比较狭长的空间,由于用地相对紧凑以及建筑性格的要求,在庭院中也无法做出如江南园林般的造景,所以陈家祠中采用东西两条连廊切割狭长的庭院,将庭院的尺度严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连廊更适用于岭南的气候特征。首进庭院较后进庭院进深大,主要是为建筑群体外部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提供一个缓冲地带,同时配合聚贤堂前面抬升的月台强化聚贤堂在空间序列中的地位,提供可观赏建筑细部的距离,后进庭院进深较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后进正厅的威严感。3.3空间效果与手法控制正如前文所述,陈家祠建筑群规模不大,但其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确是丰富、深刻而独特的。这与在空间设计中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且实现了手法对建筑空间效果的成功控制不无关系,接下来对“对比手法”、“围透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3.3.1对比手法陈家祠建筑群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来控制建筑空间效果,具体表现为:建筑物体型的对比;建筑界面虚实的对比;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对比;院落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对比、明亮与昏暗对比;以及建筑材质的对比等。其中,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屋顶外轮廓为人们在建筑群外部观察、感受建筑空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例如,首进正厅明间与次间屋顶连为一体,特意抬升,尽间屋顶比明间与次间屋顶低,加上侧厅、厢房屋顶,形成高低错落的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外部开始强化轴线的感觉(图6)。庭院由于连廊的分割,也形成了一大两小的庭院格局,以小衬大,借以强化主体建筑。3.3.2围透手法空间布局当中巧妙地处理好空间的围透关系,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具体表现在各建筑和院落等空间界面的不同围透效果上。如前文提到过的庭院分割,连廊采用的铸铁柱子图3后进正厅的空间尺度图4中进正厅的空间尺度图2中轴线的建筑等级序列首进正厅中进正厅后进正厅(体量小,轻盈)更加增添了连廊的通透性,形成三个庭院的渗透关系,同时有自成一体(图7)。三进正厅全采用柱子进行空间限定,只在正厅后侧采用通透的木雕屏风围合界定,另外,廊道的应用在陈家祠中随处可见,以上的手法都形成了室外与室内相互渗透,形成室外与室内的过渡,同时让建筑体量感更加轻盈,弱化了繁复的装饰带来的厚实感,尽显岭南建筑特色。陈家祠中的是窗、栏杆、墙、屋顶,也都采用通透的处理手法,来消除紧凑布局带来的封闭感,窗、栏杆与木雕、石雕艺术相得益彰,形成内外渗透的空间效果(图10),又有利于通风,符合岭南气候特征。墙、屋顶主要采用砖雕、灰塑,弱化墙、屋顶的体量感,带来轻盈的效果。3.3.3空间界定手法空间布局当中巧妙地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有利于对使用者形成心理暗示,表现出空间的相应功能与空间的性格。陈家祠中,主要有利用柱子形成空间界定,利用屋顶变化形成空间界定,利用高差变化形成空间界定等。例如后进正厅屋顶的处理手法,屋顶顶面为一体化的硬山屋顶,但屋顶底面利用隔层,将廊道部分屋顶处理为卷棚屋顶,配合柱子,形成主体空间与附属空间的界定(图9)。首进庭院的后部分进行抬升,与聚贤堂室内地坪平齐,形成月台,月台的设置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强化建筑的地位,一方面是为了给聚贤堂提供更多可利用的扩展空间,因此月台应是聚贤堂空间的一部分,有别于庭院,于是采用了巧妙的手法,将地面抬升,形成空间的界定,同时有助于对主体建筑的强化,而聚贤堂的屋顶则一体连接,没采用后进正厅屋顶的设计手法,从而达到内外功能联系的目的结语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世界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保持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建筑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人的使用的角度上来说,空间组织的艺术,正体现了传统地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深入研究传统建筑与空间,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是保持、继承和发扬建筑地域文化的前提条件。宗祠书院建筑出自民间匠人之手,充分吸取了地方建筑的特色;它又是一个宗族最高的尊严的物质化、形式化,侵注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群体。宗祠书院建筑从多方面、深层次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见证。因此,对陈家祠建筑空间艺术特色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相关分析对现代建筑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图5陈家祠空间尺度示意图图6高低对比的屋面图7分割庭院的廊道图8室外与室内的过渡图9内外空间的界定图10通透的栏杆图10通透的木雕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