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2放录音,营造气氛。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9小结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三)齐读,背诵这首诗。黄鹤楼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2、理解诗歌的内容。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二.朗读:师范读,生齐读.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三.师生探究: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使至塞上学习目标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学习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学习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四)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1.诗中有画2.炼字精妙3.诗的留白“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四、美在何处(大屏展示)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五,教师总结《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代诗人,字(),号()。(二)课内探究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练习检测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2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3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4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野望学习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2、听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东皋()徙倚()落晖()驱dú()采wēi()2、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