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 复习资料 DYG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两个特点:第一,标榜自由贸易或是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国家,从过去至今都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而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后发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不能绝对理解,只能说是一个趋势。例外的是,今天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于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来自面临激烈竞争的新兴经济体,这用什么理论来解释?)。第二,自由贸易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思想,思想基础十分深厚(在斯密那里,一种系统的贸易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相对而言,贸易保护主义一开始就表现为“应对措施”,而且是两败俱伤-现在有争议(在要素流动和知识技术普及和外溢的时代,不可能长期实行保护措施,只可能是应对)。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思想观点●“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的哲学基础(重视商业和工业-先商后工,从国际贸易-流通领域中获得国民财富)●重商主义的信条—顺差是国家强大富裕的条件(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进口大于出口,这种局面的出现必然导致国家日趋贫困-曼);财富就是货币(金银)、货币就是财富;政府应当倾全力促进出口并限制进口-(如果允许进口就必须对进口品征收重税-巴尔本);利用国家的力量建立工业等●重商主义的立场—鼓吹国家主义、国家至上,国家利益的获得必须在竞争中,通过损害他国利益得到●对重商主义关于贸易观点的评价(对国家财富衡量标准的看法;重商主义是地道的国家控制所有的经济活动,是地道的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相信贸易中的利益是损害他国利益为前提的-零和游戏。关于当今贸易顺差就是实行重商主义结果的看法-重商主义所讲的贸易顺差,主要指的是本国生产的产品出口)2,斯密的“绝对利益”(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Tradebasedonabsoluteadvantageorcost)●与重商主义不同之处—说明两国交换是自愿的,且能获得共赢的结局。如果其中一国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受损,它就必然选择放弃;把真正的财富与金银财宝混淆起来是错误的,财富应当以生产的财富多少衡量;通过贸易积累货币的想法枉费心机,货币流量调整机制将通过价格变动调整贸易数量,影响贸易差额,企图通过持续贸易顺差为本国积累金银的愿望难以实现;国家干预和限制贸易妨碍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绝对优势的涵义及后果—假定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却不如后者,通过贸易,结果是两国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效率即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把这种产品的一部分用来交换,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弥补自己的绝对劣势。这样,两国的资源能够更好地配置在各自有效率的生产领域,经济总产出得以提高(只有2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评论第一,贸易使参与者都得益(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量上有别;第二,斯密通过这个理论,强烈地为“自由放任”辩护(取消外贸中的一切限制与特权,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第三,贸易保护的结果并非双赢或多赢,而是损害世界经济福利的。该理论服务于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打击土地所有者利益。第四,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忽略了弱小国家在所有方面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必须以同量工人在单位时间里的生产效率来算-劳动是单一的生产要素、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如何衡量,数据不足)。第五,该理论同斯密其他理论(贸易促进市场的扩大和世界性的专业分工)等联系。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涵义—尽管两国中的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仍然可以通过交换使双方获益。该国可以从事绝对劣势较小部门的生产,然后出口,换回那些自己绝对劣势较大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第一,两个表的区别。英国在两种商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在布匹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交易也能发生,而且双方共赢(红利);第二,交换率不同对红利的影响(国内交换的比率与国际交换的比率)。6W↔6C(U.S和U.K都得利)为什么?U.S在两种产品国内生产基础上的交换,是6W:4C,而与英国交换得到6C,红利2C;U.K在两种产品国内生产基础上的交换,是6W:12C,英国为了得到6W而放弃12C,这多出的6C就是英国的红利。第三,在6W↔6C的条件下,总红利为8C。交换率越接近4C:6W(美国国内的比率),美国得到的红利就越少,英国反之。而交换率越接近6W:12C,美国得到的红利就越大,英国反之。为什么?●用货币表示比较优势因为人们在买东西时并不关心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在考虑质量差异的基础上,主要依靠价格来判断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英国的例子—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似乎不易出口,但由于劳动报酬低,仍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假设美国的工资水平是$6/小时,而6w/人工小时(美国),所以每蒲式耳小麦价格是Pw=$1,另外,因为每人每小时生产4C,则Pc=$1.5。再假设在同一时间里,英国的工资水平是£1/小时,因为1W/小时人工,所以Pw=£1,2c/小时人工,所以Pc=£0.5。如果汇率是£1=$2,则Pw=£1=$2,Pc=£0.5=1$。●结论第一,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先进国家的理论,这个特点十分鲜明,而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理论的不严谨之处-若要进行互利贸易,就要求每个国家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成本最低,并因此向其贸易伙伴出口这种商品。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比他的贸易伙伴更有效率,情况又会怎样呢?)却不鲜明。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用发达国家自己相比-更多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第二,比较优势理论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做出解释,因此从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理论。生产率是投入产出比,这个因素的变动是最常见的;也忽略了其他资源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第三,比较优势理论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生产某种产品-使用资源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并不仅仅是劳动成本低-涉及比较优势内涵变化)。不必按照绝对优势,而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也就是说不论什么国家,都有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有助于深化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贸易能够扩大两国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第四,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经验检验MacDougall1951年通过比较1937年英美25个独立行业的出口模式首次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在25个行业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英国,所以美国在这些行业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的平均工资率是英国的2倍,所以在考虑货币因素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2倍的行业才具有比较优势。下表分别列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出英国2倍以及不到2倍的行业。出口量指两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数量,反映各自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设定了许多条件以求得问题的简化,以便说明国际贸易的最终原因。李嘉图以后的人对其理论的发展,开始都是根据更现实的贸易发展情况,从放松其假设条件开始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更重视贸易利益研究,并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先进行局部静态分析,从一个封闭国家开始,推导各国相应的提供曲线并依此确定国际贸易均衡。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过分强调自由贸易的好处,忽视不同国家的差异,尤其没有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1,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哈伯勒●又可称为“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一个国家可以生产2种产品,劳动可以在两个部门间配置(劳动可以流动,其他要素是特定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假设”上的一个矛盾,每个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现实世界并非完全专业化,如果两国都生产同种产品并向对方出口,他就无法解释;●机会成本是什么?为了增加某种商品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和生产这些商品资源的数量。(在国际贸易中已经不存在劳动是唯一要素和同质的假设)关于特定要素模型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的发展第一,在劳动力以外还有其他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多为不可流动的“特定要素”。不像李嘉图只有劳动力要素。当然,特定要素和可流动要素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第二,各部门的实际产量是由劳动力和特定要素共同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流动要素)是可变的,而特定要素相对不变,由此产生了流动要素的边际递减问题;(但流动要素也带来竞争,而特定要素却排斥竞争)第三,由于上述规律存在,各国劳动力不能无限制地转移到“比较优势”部门。一国必然存在比较优势和劣势的部门,所以,前者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受益,而后者却要受损。0不变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一国在最好技术条件下使用全部资源生产两种商品的组合(表)美国英国小麦布匹小麦布匹180060015020502012040404090603060608020803010010100012001200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相对商品价格假设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假设一国既生产小麦又生产布匹,则小麦的机会成本就等于小麦相对于布匹的价格Pw/Pc美国:Pw/Pc=2/3Pc/Pw=1.5英国:Pw/Pc=2Pc/Pw=1/2相对商品价格低(或者说劳动生产率高)是两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反映,并且提供了在贸易中都获益的基础-此概念十分重要。0贸易可能发生(但机会成本不变)下的情况(要画图!)新旧比较说出问题,点不要标错美国最好都生产小麦180W,英国都生产布匹120C。但是,可能的情况是,如果美国只需要70C,也就是说,它用70W同英国的70C交换之后,它的消费组合就达到E点(110W,70C),而英国可以消费E’点(70W,50C)。所以,美国可以从贸易中得到20W,10C的红利-相比E点;英国更可得到30W和10C的红利-相比E’点。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得自贸易的利益上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不存在贸易条件下的情况(虽然两国也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其嗜好和消费考虑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品组合-无差异曲线);由比较优势决定,在贸易发生的条件下,美国和英国都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换(不可能把生产的单一产品都交换出去),可以得到红利(放弃1单位本国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得到比本国的另一种产品更上算的外国同种产品);所以,两国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分工(并非生产单一产品)。Balassa的结论:劳动生产率与出口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个结论支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成本优势由劳动生产率高带来。(B-S模型中揭示的一个问题)2,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机会成本递增下的国际贸易●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两种商品生产组合的曲线凹向原点,表明为增加一种商品生产的数量必须放弃更多的另一种商品生产的量(与机会成本不变的曲线比)—边际变动率MRT-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反映出追加某种商品生产的量要放弃比以前更多的其他商品生产的量,也就是说,该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为什么这条曲线比固定机会成本曲线更贴近现实,其原因何在①②●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含义是:当每个国家集中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就会引起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分工进程当继续,直到两国相对商品价格趋于相等时,贸易才达到均衡。这时,两国都能实现比贸易前更高的消费水平—生产可能性曲线与高一级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运动—贸易条件下均衡价格的形成(假设切线为45°)—不完全分工的图形,说明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利(3.5eThegainsfromExchangeandfromSpecialization,pointAtopointTInternationalEconomics,P67)—从交换和分工中带来的“红利”(tradetriangle分析)需要解释下为什么得到贸易红利,需要画图3,利用资源禀赋和要素互补的国际贸易理论这里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和发展,H-O的要素禀赋学说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为什么进行国际贸易是各国存在着比较利益,其根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