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按特性划分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保护类区域:1、生态安全保障区;2、能源、矿产、食物安全保障区。以城市为主导的开发类区域:1、都市经济区——优化开发区,发展重点;2、人口相关的产业密集区。新世纪区域特性:1、经济上的开放性、分异性;2、文化上的多元性;3、政治上的法执行与民主性;4、生态环境上的自然性。区域分析:1、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入手);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着手,并以三者的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论证中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区域分析的方法:区域比较法、经济学上的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第二章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分类:1、根据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2、根据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4、根据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途性;5、社会性;6、变动性;7、稳定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单向资源评价;2、效益评价(投入产出分析法,使用价值与投入比);3、综合评价(总体评价、相关评价);4、潜力评价。资源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范围;2、确定评价类型;3、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4、评价结果分析。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这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化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的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补偿主体:1、政府补偿;2、市场补偿;3、社会补偿。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障金);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财政补偿)。第三章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域差异:自然差(地理、自然、历史基础),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2、区域优势:一个区域做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4、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和地域分工。5、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区域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分析的根本目的:寻找区域发展的特色,走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的地位。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1、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差异。2、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3、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软环境,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永嘉文化之于温州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给水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等。区域文化: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情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①、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②、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力结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及位置;2、消费标准;3、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4、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第四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步与革命。技术进步的类型:狭义的技术进步(硬技术):1、改造设备,应用新设备;2、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3、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4、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5、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广义的技术进步(软硬兼备):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2、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3、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4、提高经济规模;5、政策的影响;6、管理水平的提高;7、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①、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②、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2、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多样化。3、技术进步还委屈与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科技人力资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规模和素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科技人力资源分析指标: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R&D)、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科技活动人员: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研究与开发(R&D):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三类活动。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后备资源供给水平。研究与发展(R&D)经费: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经费。分析:1、R&D经费总量:区域R&D经费总支出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度量一个区域R&D活动规模的重要指标。2、R&D经费分布:R&D经费在各个领域的投入量构成,可以从活动类型、行业构成、执行部门三方面进行分析。3、R&D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以及其他主体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通过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是指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经过研究、实验、试制等创造性活动,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