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马原20大条提纲下的61小条的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回答:(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以实践为基础)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㈢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㈣实现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起指导作用,不能代替具体科学,更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精神)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7.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哲学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即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依次经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即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包括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9.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起源: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由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以改变自身或转化为他物来表现,如盒子一捏即扁,纸烧成灰)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以自身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来表现: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向日葵向太阳;根部向有水份的的地层伸展);②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猪一听人走动,以为就是要给它喂食);③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第二,劳动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①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器官;②劳动产生了语言;③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语言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①从它的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从它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就内容来说,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3)意识的能动作用:l意识的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l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需求。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①由于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由于整个物质世界时运动发展的,决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由于物质世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决定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④由于物质具有时间、空间性,决定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1.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本质:实践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①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1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3.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和多样性第一,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这是坚持联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第二,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唇亡齿寒;沙尘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第三,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14.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即矛盾的斗争性;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的双方,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为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张,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双方的斗争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促使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1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是共性,到了农村就成了个性。)②矛盾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如水果存在于苹果、梨等等中);同时,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如:白马非马是错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9.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不是不讲斗争。和谐并非否认矛盾,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20.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清香扑鼻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都是这样。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者局部性部分质变。②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包含着量变。21.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A,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①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②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保留其中合理的,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就发展而言,保留是就联系而言。)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B,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①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②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大胆吸收,又要抵制腐朽,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又要反对全盘西化。2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使相对的。2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②其次,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