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广义文化说: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文化成果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美、德学者:文明着重指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客观方面,化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主观发展人类学家:文明是文化的表现国内学者:A、在起源上,金术、文字、大规模建筑的结合是文明起源的标志B、在内涵和外延上2C、在性质特征上D、在语义学上(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第二、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及心态等。第三、行为文化,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第四、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定的社会规范。冯天瑜制度文化——人类社会实践总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心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三)文化的类型按层次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按内容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按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分:认识文化——审美文化——价值文化按结构分:一元文化——多元文化(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按时间分:前现代文化系统——现代文化系统——后现代文化系统按空间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大陆文化——海洋文化按特征和普及程度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四)文化的传承1、文化进化论摩尔根、泰勒(1)心理一致说(2)独立发明说(3)逐渐进步说蒙昧——野蛮——文明2、文化传播论(1)德国派格雷布内尔“母文明”、“子文明”(2)英国派斯密斯“泛埃及主义”佩里“借用”(一)中国•华夏•中华中国狭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地理概念“中国,京师也”《毛传广义“中原之地”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主权国家概念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文化概念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指中原诸侯国民,也有汉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指华夏居住的中原地区,后包括全部领土最基本的涵义在于文化(二)中国文化史的分期1、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说,表人物:钱穆(1)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2)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4)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3(5)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6)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7)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8)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2、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说,表人物:李学勤、冯天瑜(1)前文明时期:猿人到大禹传子(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世界”源自佛教《楞严经》文明形态(原生文化)“三大文明”——近东文明、东亚文明、中南美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八个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雅典、伊斯兰、西方、墨西哥“26个文明中心”“突破性文化”苏美尔——巴比伦——希腊——罗马“连续性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目的2、意义(1)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3)有助于我们辨别良莠,开创民族文化的美好未来3、方法(1)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2)宏观把握和微观研究相结合(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习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2、“中国”概念的历史演变3、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的阶段4、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第一章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和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2)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3)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转化或传递(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得作用是不同的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4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三、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重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宗法: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则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宋)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宗谱“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朱熹,“家之有庙,族之有谱”宗谱又称家谱、族谱、世谱、家乘等宗谱一般由序文、谱例、目录、家训族规、族基、祠堂、族田的情况、自始迁祖以下全族已故和现存的所有成员的谱系世表等几部分构成。宗祠族田又称祠产,名义上是合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族长拥有的权力:主持祭祀典礼之权,主管族产之权,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处理族中各种纠纷,调停争端之权族规第一、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义务第二、把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法原则具体化第三、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第四、宣扬同族一气第五、规定对族人本身、持家方面的要求和禁约第六、规定立后承继的原则和办法第七、规定对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名教,损害了封建国家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处罚办法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对人身控制严密(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的伦理范式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本章思考题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第二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汉语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楔形文字,图画文字,象形文字仓颉造字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应该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即由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而成。汉字构字法——六书象形:根据事物的形状来造字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标出注意点而造出的新字会意:将两个字以上的字组合成新字形声:将声符和意符并用造出的字转注:同一部首的字字义相通假借: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2、汉字字体的演变以隶书为界分成两阶段: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字阶段:草书、楷书、行书3、中国文字与文化的关系(1)中国古代文字的人本精神汉字所描绘的事物类别字的部首汉字结构所体现的人文观念(2)汉字的审美特质形美、意美、力美、韵味美4、汉语汉字的国际化汉字汉语的优越性:高精度、高效能、适用性强、适应度高汉字汉语的国际化二、中国古代典籍1、中国古代典籍的生产生产材料生产方法装帧形制:简策形制,卷轴形制,折叠形制,册页形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2、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1)公家收藏体系159年,我国第一个封建社会中央政府第一个专门管理典籍的机构——秘书监唐代“三馆”——弘文馆、集贤院、史馆明代以内府为主,文渊阁、大本堂、武英殿、东阁清代七大藏书阁: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四阁,江南文采、文汇、文澜三阁(2)书院和寺观收藏体系(3)私家收藏体系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历史贡献3、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经、史、子、集、类书、丛书本章思考题1、汉字的演化过程及其特点2、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系统第三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李约瑟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中国科学技术近代落后的原因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科学:指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6技术: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1、中国古代的科学(1)农学(2)医学(3)天文学(4)算学2、中国古代的技术(1)四大发明(2)水利技术(3)医疗技术(4)建筑技术(5)制造加工技术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纺织史:人民网: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整体观优越性始终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强调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的联系强调整体的有序性局限性缺乏对事物内部个要素进行独立的具体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2、实用性在宗旨上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上体现出实用性古代技术相对于古代科学来说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三、“李约瑟问题”李约瑟(1900—1995),约瑟夫•尼达姆,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罗茜•莫耳(李大菲)。《化学胚胎学》,被誉为“化学胚胎之父”。中国人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李约瑟问题”提出的意义三、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1、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2、传统观念的影响(1)古代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地位低下,古代科学家缺乏独立性;(2)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上重本抑末,科学技术很难凭借商品经济的力量获得长足发展;(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本章思考题1、总结中国古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