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材料一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不能说你认为的好人就是好人。(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老师观点:我们的理解是,不能简单地讲什么是人性或什么是人的本质,也不能简单地讲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因为人性和人的本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人性包括人的一般本性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又可区分为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人性概念是相对于个体存在而言的,人的本质概念是相对于个性存在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性和人的本质都是一种抽象。然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相对于人的一般本性,人的个体本质相对于类本质又是具体的。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的类本质作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高抽象是不变的,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和人的个体本质则是可变的。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破除本质等于一般的观念。/在理论上,不能把一般和本质等同起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本质的即是一般的,事实上一般并不等于本质。类本质首先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有很多特点,都能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认识到把握人的类本质不是要简单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是要把握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一般类特性产生的根源和基础,这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人的劳动实践。我们认为,和类本质相对的不是个体本质,而是人的个体存在,它们之间才构成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人的个体本质相对的是人的个性存在,区分每一个个人的是人的个性存在,而不是人的个体本质。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个性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但具有同一本质的人却可能不只一个,有可能是几个乃至一群。材料二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仅仅具有一种尺度,人却能掌握无数种尺度,所以,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固定的、有限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开放的、无限的。所谓“种的尺度”,指的就是与人相对的各种自然物的存在本性所决定的尺度,既包括各种动物的尺度,也包括各种植物的尺度,还包括各种无机物的尺度。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为了突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就人的生产可能性而言的。马克思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生产劳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马克思紧接着又写道:“并且懂得怎样处处...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所谓的“内在的尺度”指的就是人的生命需要所决定的尺度。”教材:马克思所论述的“两个尺度”,不管是“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不是单指物的尺度或人的尺度,而是既包括对象的尺度,也包括主体的尺度。马克思在提出“人也按照...”之前,用了“因此”一词,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说明美的规律确实与两个尺度有关,但有关并不等于说就是这两个尺度的结合或统一。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人按照某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同时也是根据自己内在的尺度来生产,二者可以达到高度的统一。美的规律马克思没有正面回答何为美的规律问题,但通过原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美的规律是属于人的规律;二、美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有着内在的因果性联系;三、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自觉性、有目的性是美的规律得以成立的最深刻的基础。理解“美的规律”必须从马克思的原文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望对“美的规律”达成相一致的理解。首先,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物种”概念。这里“任何物种”也包括人的话,那么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人不仅能够按照人自身的尺度和需要去生产,而且还能够按照人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尺度和需要去生产;如果不包括人在内,那么以上的理解仍然成立。原文意在强调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即人的劳动是自觉地有意义的,而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支配的。动物的肉体需要一种强制的行为,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其次,“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即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感觉、意志、愿望、情感和一切创造精神的总和。它是与动物的尺度和需要有本质区别的高级的需要和目的,是具有规范性的主体性的东西。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全面性、无限可能性。在这里,马克思显然把美的规律当作已知的东西来说明人的生产的特点。马克思对美学基本问题有着清楚的自我意识,只是他本人并没有直接阐发美的规律问题。“内在的固有的尺度”就是真的尺度、善的尺度和美的尺度,其中美的尺度最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按照美的尺度进行的生产也最能体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本质区别。因而,“美的规律”和“美的尺度”可以说是同样的概念,内容基本一致,美的规律就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但马克思的原文并没有对“尺度”概念的解释,因而认为“美的规律”就是“美的尺度”的观点不免具有主观随意性。朱立元先生则试图从劳动的本质特征来理解“美的规律”,他认为美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有着内在的因果性联系,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自觉性、有目的性是“美的规律”得以成立的最深刻的基础。但仅仅指出这些还是不够的,要全面把握“美的规律”的丰富内涵,还必须把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与马克思哲学本身以及整个美学发展史联系起来。材料三四个规律A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动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C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是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D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异化劳动创造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对劳动者是外在的即不属于他的本质”,“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说:劳动创造了美,说明了在美的创造中的有关的两个问题:即: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产品,而且可以创造产品美;另一个就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马克思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这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劳动创造美”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美与人有关;一是美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劳动的基础上。)几乎在每个文明国家的文化史上,都记载有这样一些画家飞雕塑家飞音乐家飞舞蹈家或诗人的名字,他们是从学徒、工匠飞流浪汉以至奴隶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师。这说明,在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不仅有美感,而且还通过曲折的渠道,按照美的规律在造物。因为,美感本来就不是人们头脑中天生赋有的东西,手的灵巧,脑的聪敏,美的感受力,凡此种种,是应该而且可以在劳动实践中生长出来,提高起来的。因此,任何社会形态里的劳动,都将自觉不自觉地遵行着美的规律。如果不是从个人的偶然性上看问题,而是从总体上看,人类始终在探索和应用“美的规律”来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如果不是如此,怎么理解审美意识的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怎么说明人类艺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演变趋势,又怎么解释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程?在数千年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不是异化劳动创造美的最雄辩的证明吗?材料四(马克思说:“劳动产生了美。”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判断。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使自然具有属人的性质,同时在人同自然界发生的广泛深刻的联系中,丰富、深化了人的感觉能力,使人的感觉逐渐地成为“理论家”。)作为哲学性质的美学,其基本职能就是探求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使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以及如何使其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东西,即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劳动创造美”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美与人有关;一是美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劳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与历史的结合中探讨美的本质,并从而阐述了“美的规律”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有不同层次。从本质上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从根源上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于一种客观存在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对美的研究的途径和对美的根源的说明也不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情感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感性形式成为美的。·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所谓自由,并非毫无必然性,不受必然性的约束;也不是任何随便的意思。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自由创造势和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二者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继承以往发展全部丰富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使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受到压抑与损害,但创造也没有停息,只是由于条件不同,创造的特点不同罢了。·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三)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和形象的生动表现。||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并不是所有劳动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自然形式问题。人类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各种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自由创造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对对象进行能动的自由的加工的结果。||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正是由于美表现者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所以它才能普遍地引起人的喜悦的情感,也就是美感。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坚持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去探寻美的本质,因而能够对“美是什么”、“美的本质”做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